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2023年夏,门头沟区遭受了北京地区有记录以来破坏程度最强、受灾范围最广、经济损失最大的洪涝灾害。面对这场百年罕见的严峻考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无私支援下,门头沟区40万党员干部群众弘扬伟大抗洪精神,连续打响抗洪抢险救灾阻击战、灾后恢复重建攻坚战,谱写了一曲曲气势恢宏的赞歌,生动展现了京西革命老区特有的顽强意志和优秀品格。2023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专程来区视察指导,给予了门头沟最大光荣、最高褒奖、最强激励、最深期许。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弘扬抗洪救灾精神,再接再厉,坚定信心,努力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为了让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殷殷嘱托在门头沟区形成生动实践,为了更好弘扬伟大抗洪精神,进一步激发全区党员干部群众投身新京西建设,门头沟区挖掘整理、总结提炼出了“听党指挥、人民至上,团结一心、实干担当,不怕牺牲、敢打胜仗,风雨同舟、大爱无疆”的“23·7”抗洪救灾意志品格。这4句话32个字的概括,是经历风雨取得的宝贵财富,必将激励全区在新的征程上不畏艰险、勇毅前行。
一、坚定“听党指挥、人民至上”的
政治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自觉贯彻党中央和市委部署,群众哪里有需要就奔赴哪里,让党旗始终在防汛救灾重建一线高高飘扬。
早在“七下八上”主汛期伊始,全区就紧急动员,进入应急状态,在按最高级别“暴雨红色预警”转移群众基础上,扩大紧急避险人员范围,并实行“双下沉”工作机制,即区四套班子领导全部进驻镇街指导防汛工作、镇街1000余名干部提前下沉到村(社区)协助防汛,5448名抢险队员在岗备勤,物资设备预置在重点部位。
灾情发生后,全区紧急响应,1400余个基层党组织、近4万名党员迅速行动,8支由部队、应急、通信、供电等组成的攻坚分队全面挺进初期失联状态下的镇村,89个临时党支部临危受命,368支“红色先锋突击队”冲锋在前,带领群众打响抢险救灾“大会战”;86名市级支援干部和区级7个工作组142名党员干部主动请缨,奔赴受灾严重的镇街;及时设置1个区级、26个镇村安置点,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特别是面对K396次、Z180次、K1178次三趟列车2800多名旅客受困的紧急情况,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精心调度下,成立区级工作专班,会同国铁、武警、消防救援等力量,发动临近村(社区)干部群众全力救助,所有受困旅客均平安渡险。
进入恢复重建阶段,门头沟区坚持把房屋重建、就业增收等工作做到每家每户,做实受灾人员救助安置工作,严格落实救助标准和措施,迅速完成救助金发放;特别是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区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启动暖心为民、安全韧性、提升转型、凝心聚力“四大行动”,并举办“门头沟榜样·抗洪先锋”选树、英雄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唱响“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主旋律。坚持抓好安全温暖过冬硬任务,全力保障群众过好灾后第一个春节,接续打响“保障群众温暖过冬攻坚月行动”和“重建美丽乡村百日攻坚行动”,完成4473套受灾房屋清淤修缮、90个“煤改电”村电网复建、2个“煤改气”村设施恢复、1.07万户取暖设备维修,受灾村房屋重建全面启动,斋堂镇沿河口村异地安置项目如期交付,开发以工代赈岗位,携手兄弟区举办“抗灾情、稳就业”专场招聘会,切实让群众感受到温暖。
在这场抗洪救灾斗争中,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用行动所诠释的“听党指挥、人民至上”的政治品质,发源于马克思主义在门头沟区的播火岁月,镌刻于革命老区“永远跟党走”的红色基因,得益于地区始终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优良传统,并在资源型产业退出后的转型发展历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历次大战大考中得到检验,成为应战“23·7”洪水灾情的根本保证。
二、发扬“团结一心、实干担当”的
拼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闻汛而动、勇毅逆行,拧成一股绳,坚决筑牢首都西部安全长城,全力守护京西儿女世代居住的美好家园。
面对灾情,全区各级党组织把党员干部群众团结起来,与洪魔搏斗,与时间赛跑,特别是在初期道路、水、电、通信中断的情况下,提前下沉一线的区、镇街干部与当地群众并肩战斗,为第一时间开展自救提振了信心。各村组织救援队奋力自救,转移安置群众,家家户户自发把食品等物资送到临时安置点;“永定民兵”救援队主动奔赴受灾严重的兄弟镇支援,协助道路清淤、运送救灾物资。水务、环卫、交通、供电、通信等各条战线力量不怕苦、不怕累,夜以继日、持续作战;区环卫中心突击队员在恶臭难闻的污水中排水作业,在湿厚难行的淤泥中清理垃圾,该中心机关第一党支部书记张文敏更是不顾高血压,带领职工冒雨作业,连续奋战五天四夜,晕倒在马路上,即使在病床上,也牵挂着一线,身体略有好转,便又重返岗位。全区用最短时间,实现了受灾区域生产生活秩序基本恢复。
灾后,为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坚持专群结合,及时开展受损房屋鉴定、涉农保险查勘理赔等工作,特别是针对受损车辆理赔,协调保险机构现场办公、理赔标准互认,推出车辆置换特别消费券;组织开展卫生防疫、山区巡诊等工作;通过借址办学等方式,保障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全部如期开学;通过“上门办”“在线办”等方式,为受灾群众办理社保等业务;出台防汛抢险救灾工作法律指引,保障工作依法合规。
在这场抗洪救灾斗争中,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用行动所诠释的“团结一心、实干担当”的拼搏精神,肇始于我们党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锤炼铸就的团结奋斗的宝贵精神,根植于永定河文化所孕育的开放包容、京西古道文化所展现的开拓奋进、京西煤业文化所承载的实干担当等区域文化底蕴,积势于近年来全区以拼搏之力推动人工智能、超高清数字视听、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三大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增长等生动实践,成为应战“23·7”洪水灾情的鲜明标识。
三、激发“不怕牺牲、敢打胜仗”的
英勇斗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灾情面前,每一个门头沟人都不惧恶劣环境、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迎难而上,表现出了超强勇气和惊人毅力,奋勇夺取了防汛救灾重建阶段性胜利。
灾害来袭,妙峰山民族学校被作为临时避灾场所和救灾人员驻地,老师们主动投入救灾工作,安置村民270多人,为受灾群众筑起了“安全岛”,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妙峰山镇水峪嘴村党支部始终与群众在一起,组织260名群众历经三次惊险转移,无一人伤亡,该村党支部委员付宏春站在齐腰深的水里,仅靠一根手腕粗的水管将140余名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而她却因长时间用力拉拽,造成右肩部肌腱断裂;斋堂镇白虎头村党支部62岁的书记宋福强,在大雨和洪水中背着95岁的老人,带领46名群众连夜转移;王平镇韭园联合党支部61岁的书记葛淑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帮助该村临山处的独居老人,路过家门口时,却顾不上阻挡自家院子中的洪水,来不及查看老父亲的安全;王平镇色树坟村三位村民将患有尿毒症的邻居抬着送医,走了近6个小时、10多公里;暴雨倾城、洪水倒灌,区医院突然断电,备用电源被淹,医护人员手动照明为产妇接生,双胞胎婴儿平安降生;特别是刘捷、魏承浩、熊丽同志不顾个人安危查看险情、劝导转移,3位烈士的生命定格在了抢险救灾的第一线……一幕幕画面令人泪目。
在这场抗洪救灾斗争中,每一个门头沟人用行动所诠释的“不怕牺牲、敢打胜仗”的英勇斗志,感染于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继承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京西大地1126名革命先烈的遗志,熔铸于地区以煤炭等资源燃烧自我、温暖首都的奉献精神,并在以壮士断腕决心推动转型发展、打好棚户区改造攻坚战、创成基本无违建区等一场场硬仗中得到点燃,成为应战“23·7”洪水灾情的不竭动力。
四、厚植“风雨同舟、大爱无疆”的
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危急时刻,解放军、武警部队、消防救援队伍、兄弟区以及各方救援力量星夜挺进,送来了硬核支持,全区干部群众也用朴实无华的行动,共同架起守望相助的桥梁,用战天斗地的如椽巨笔,在京西热土书写了大爱涌动、情暖京西的动人篇章。
面对山区物资告急、群众急待转移等情况,警航直升机、陆航运输直升机向受灾严重点位空投生活物资和药品,为斋堂镇刚刚出生40天的婴儿送去抗过敏配方奶粉、将山区10名危重症患者和伤病员空运至城区救治;来区支援的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抢修队员,浸在冰冷浑浊的水中、置身高温潮湿的机房,连续奋战,有时甚至一干就是18个小时;由“85后”“90后”年轻干部组成的“红墙先锋”救援小分队运物资、清淤泥、徒手搬石块;湖北省英山县红十字救援队驱车1200余公里参与救护转运等工作;北京蓝天救援队放弃休整,冒着暴雨驱车一个多小时,赶赴潭柘寺镇贾沟村救援;辽宁省一名中学生寄来了平时攒下的1000元零花钱;各类企业、社会力量和爱心人士勇担责任、默默奉献,纷纷伸出援手……抢险救灾一线随处可见“党旗红”“橄榄绿”“志愿蓝”。
为了帮助K396次列车的滞留旅客,大台街道落坡岭社区居民在社区党支部书记孟二梅带领下,不顾自身困难,喊出了“我们有一口吃的,就不让他们饿着”,把家里全部食物拿出来给旅客。为了帮助Z180次列车的滞留旅客,王平镇安家庄村腾出了大礼堂、餐厅、村委会,村民拿出了自家的存粮、蔬菜,让旅客吃上了热乎饭,有条件的村民还热情将旅客接到家中借宿;该村党支部书记李素芳更是在医院毅然拔掉输液管后,背负采购的30多斤食品返回村中,第一时间指挥调度救援救灾工作。人民子弟兵撤离时,面对乡亲们夹道欢送和热情“投喂”,敬礼高喊“我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如今,在重建工程现场,仍然有来自兄弟区、市级部门的骨干力量、第一书记等群体,帮助山区群众重建美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在这场抗洪救灾斗争中,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人员和质朴无私的门头沟群众用行动所诠释的“风雨同舟、大爱无疆”的家国情怀,是伟大抗洪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见证,是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在京西大地的实践阐释,是门头沟区继各方助力下完成低收入精准帮扶、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109高速等重大民生项目及中国山水工程等重大生态项目后的又一次生动写照,成为应战“23·7”洪水灾情的深厚基础。
下一步,门头沟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区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巩固主题教育成果,弘扬“23·7”抗洪救灾意志品格,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以首善标准抓好“四大行动”,久久为功打造绿水青山门头沟、诗情画意门头沟、专精特新门头沟、安全韧性门头沟、团结奋进门头沟。一是持续抓好灾后恢复重建,确保异地安置村群众温暖迁居,以建设永定河雨水情监测预报现代化试点、全国多灾种预警试点区等为契机,加快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并同步强化基层治理。二是持续推动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推进“三大产业”建链强链,持续打响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国际山地运动打卡地、京津冀微度假首选地“三地”品牌,统筹精品城市和“诗画乡村”建设,推进更高水平乡村振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三是持续践行抗洪救灾意志品格,通过建设抗洪救灾陈列馆、推出原创文艺作品等方式加强宣传推广,在全区营造浓厚氛围,并将其与锤炼“靠得住、冲得上、打得赢”的京西铁军相结合,带动全区聚力建设安全宜居美好新京西。区委宣传部、区委党校、区委研究室/供稿
![](/uploads/paper/1783/20240410084551161980.jpg)
- 标题导航
- 感动中国危难来临时,她尽全力救助近千名滞留乘客
- 门头沟区召开党(工)委、党组书记月度工作点评会
- 千年煤城变身算力“黑土地”
- 戒台寺郊野公园预计10月完成恢复重建
- 门头沟区四套班子领导参加春季义务植树活动
- 门头沟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召开
- 门头沟区政府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今年已有172家企业落户门头沟区助力一季度经济“开门红”
- 回暖!门头沟区近百家民宿恢复营业
- 潭柘寺镇统计所的几本台账
- 清水镇聘请五位诗画乡村“CEO”揭牌成立“大山之友”人才工作室
- 门头沟共青团开展“铸魂忆初心 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
- 区委党校举办党性教育流动课堂进企业进社区活动
- 区园林绿化局24小时内解决公园地砖松动隐患
- 新村开展“学习村规民约深化移风易俗”宣讲活动
- 文明旅游
- 人才高速路
弘扬“23·7”抗洪救灾意志品格建设安全宜居美好新京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