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为“那雅尔”,意为娱乐、游戏。“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每年7、8月,草原正值水美草丰、牲畜肥壮之际,人们举行“那达慕”大会,以此表达丰收的喜悦心情。大会集文、体、娱乐于一体,主要包括被称之为蒙古男人搏击竞技术的摔跤(搏克)、赛马、射箭,还有蒙古象棋、套马、马术表演等多种项目。伴随着时代发展,又融入了更具时代特征的祭祀庆祝、文化旅游、经贸交流、项目洽谈、招商引资等内容,实现“举办一届那达慕,打造一批旅游精品,促一方经济发展”的目的。
2002年5月初,北京市与内蒙古自治区开展对口支援,我奉命于锡林郭勒盟挂职,没想到7月末,便有幸参加了盟政府举办的旅游那达慕。这次盛会的主题是“相约草原·遇见那达慕”,意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华夏逢盛世,草原迎盛会,这是我心慕已久的草原盛会,更是一场民族文化交流的盛宴。
“那达慕”的主会场,彩旗飘荡,宾客如云,锡林郭勒盟的白马队、黑马队、枣红马队、牧民马队、各骑乘俱乐部马队震撼入场,数百匹健马勇猛彪悍,引颈嘶鸣,充分展现了中国马都蒙古马勇往直前的精神。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是一个音乐的民族,是一个歌舞的海洋,那达慕大会自然少不了歌舞。盟里邀请了歌唱家德德玛老师、本土著名歌手斯琴格日勒等一批艺人与民众共庆、共贺,近10万名游客欢聚于此。会场四周,牧民和当地群众、商家搭建起临时店铺,日用百货、牛羊肉、奶茶美酒,应有尽有。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到处洋溢着热烈、喜庆、祥和的气氛。
蒙古包里牧歌悠扬,明快的蒙古民歌,成为当地群众热情好客的象征,旷野之地,数不清的舞队翩翩起舞。此时此刻,天籁声婉转入苍穹,舒缓悠长的蒙古长调与雄浑深沉的火不思、马头琴齐奏,人们手捧银碗,畅怀而饮,耳听歌声,目观舞蹈,真是一种绝妙的享受和忘情的惬意。
在辽阔的草原上,赛马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参赛选手既有青壮年,亦有老年、少年。比赛项目有“快马赛”,比拼的是马跑的速度;“走马赛”,比的则是马步的稳健与轻快,人们最喜欢看的还是青壮年选手的快马决赛。赛马场上,骑手们一字排开,人人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个个洋溢着青春活力,激动而又紧张地待令而动。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颜色的彩旗,号角长鸣,骑手们纷纷飞身上鞍,如万箭齐发,只见红绸飘舞,扬鞭策马。
赛场上,喊声四起,马踏欢歌,犹如千军万马的古战场,看得人们惊心动魄。有一个年轻的壮汉,似乎是个天生的骑手,他额上的红绸巾迎风飘扬,胯下的黑马鼓动着宽厚的胸膛,四蹄如风,扬起一道道飞尘。他看到,心仪的姑娘用力地挥动着手里的红丝巾,不住地为他呐喊助威,像飘飞的云朵在草原上舞动。他劲头儿从心里往外涌,鞭子甩了几个脆响,一路过关斩将,挥动手中夺冠的红旗,率先冲出终点。比赛结束,获得前三名的骑手,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
蒙古式摔跤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近代方志记云:“肇自古昔,为蒙古最嗜游戏,今则盛行于北蒙古,若逢鄂尔博祭日,则必举行此技。”因此,摔跤不但在那达慕、祭敖包时必不可缺,而且平时也三五相聚,搏击为乐。蒙古族摔跤有许多技巧,可概括为捉、拉、扯、推、压等13种基本技巧,又演变出上百个动作。比赛时,身穿铜钉牛皮坎肩“昭达格”,头缠红、黄、蓝三色头巾,脚蹬蒙古花皮靴,腰扎花皮带,下身穿套裤,颈挂五彩飘带,双方摔跤手挥舞双臂,互搏互斗。蒙古式摔跤不分等级、不限人数,采取单淘汰制,决出冠亚军和季军,分别授予荣誉称号并颁发奖品。
射箭是蒙古人酷爱的古老游戏,也是“那达慕”中不可或缺的传统竞技之一。蒙古式射箭比赛形式独特,使用的弓长为一庹,约5米的民族式弓,弓上不准安装瞄准器,箭为带骨镞的雕翎箭,箭杆用坐地柳的柳条制成,箭靶是用皮筋编织的空心小圆筒,堆叠而成的一堵墙,高约40-50厘米,宽4米,蒙语称“哈那哈尔巴赫”,意即“射墙”。比赛分为静射、骑射和远射。静射为立姿,选手按年龄、性别分组进行,男子组每人40箭,射击距离为75米,女子组每人20箭,射击距离为60米,皆以中箭多少计胜负。选手们在放箭前吆喝三声:“中箭!中箭!中箭!”射中目标的也要吆喝三声“中了!中了!中了!”骑射,比的是选手在马跑动中的稳健。远射,测的是目力与腕力,选手们精湛的射技,充分展现了马背民族的传承与自豪!
一晃已22年了,说起草原上的“那达慕”似乎很遥远,其实在我心里却近得犹如昨日。人的一生中,若有机会一定要看一次草原的“那达慕”。只有在那里,才能看到天之高蓝、水之碧绿、草原之阔美,才能欣赏到健马的勇敢英俊,搏克手的矫健帅气,也才更能体验到人心的宽广,民族团结之花的灿烂。每年都有朋友热情相邀,可惜都有事儿耽误了。我与草原的“那达慕”有个约会,明年和煦的夏风摇曳时,我定如约而至!
我和“那达慕”有个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