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开工那天起,90多岁的父亲就期盼着,说等通车了一定走新线回趟老家,亲自验证一下人们预言的从门头沟20分钟就能到斋堂是不是神话。每次进山看着穿山越岭不断变化完善的高架桥,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高兴。
作为山里人,对道路交通有着太多的感触和感慨,几十年来目睹道路交通的变化,特别是“村村通”公交车开通后,深刻影响着每一个山里人。几乎每一个山里人都有关于交通出行的难忘经历。
我是在京西古道边出生长大的,出了我家那墙腿石上刻着“东临图书府,西苑翰墨林”的门楼台阶,就是著名的京西古道。古道上镶嵌的每一块石板都如玉石般光洁圆润,经年的雨水冲刷,人走马踏,青石板上的蹄窝像是一盏盏玉碗,又像是工匠精心打磨的艺术品,雨过天晴后盛满岁月的老酒。
那时候还小,只听大人说门前这条大道东连大寒岭、板桥,西通军响、斋堂川,现在才知道这条古道东连京城,西连山西、内蒙,堪称是当时的国道。
父亲常跟我们讲他的童年:那时谁家也没有现钱,粮食不够就得背着山货进城去换钱,再到圈门买点小米,父亲用卖山货的钱买一口袋小米,再捎点针头线脑、布、盐、几斤白面,但凡背得动还捎上几棵白菜,过年一家人吃顿白面白菜馅饺子,这在当时可是最好的伙食。
要去趟门头沟,天不亮父亲就得动身,往返得3天,出门就得爬步步登高的大寒岭,到了岭头的关城天还没大亮。父亲不敢怠慢,在哪儿歇脚打尖,在哪儿吃饭住店都是有计划的,天黑前必须赶到住店的地方,否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会很麻烦。
凹凸不平的京西古道,深一脚浅一脚,背上的口袋越来越沉重,又渴又饿汗流浃背也得坚持,遇上有人家的地方讨口凉水,掏出口袋里的窝头啃两口继续赶路。
过了天桥浮终于走到住宿的店家,已是满天繁星,人早已是精疲力尽,一步也懒得动了,卸下背上的口袋人也像口袋一样倒下去,实在起不来了。父亲缓口气,从口袋里拿出一些小米充当盘缠,让店家煮一碗面条充饥。
第3天傍晚才能回到煤窝家中,3天2宿星夜兼程,往返负重,为了生活可谓是历尽艰辛,这是父辈也是千百年来祖辈人的生活,当年的京西古道,应该说也是山里人的交通线、生命线,洒满了京西人的汗水和泪水。
跟父辈们相比到我们这辈就好多了,小时候去门头沟也是走京西古道,起早翻过大寒岭下山到一个叫700(指海拔)的地方,天还没亮。赶头班车过千军台到玉皇庙,再坐上火车就到了城子火车站,下午还能原路坐车返回,虽说两头见黑但一天就能打个来回,比起老辈人那就轻松多了。
20世纪50年代,109国道通了进山的公交车,家乡人出行多了一条途径,虽然,要走20里古道才能到军响公交站,但相比父辈当年负重赶脚,公路解放了山里人,也大大节省了劳动力和时间。如果有人出了趟门,回来就有人问:“走的东边还是走的西边?”走西边就是往下走到军响坐公交车,走东边就是往上走过大寒岭到板桥,其实就是一条京西古道。
20世纪80年代初,我上斋堂读高中,30里路来回就靠走,从家沿古道走到军响,后来村里也通了公路,虽说是条土路但毕竟能通车,于是村里有了第一辆马车。渐渐地村里有人买了汽车,山里的煤源源不断运出了山,一部分人很快走上了致富路。同时人们出行也方便了,来回搭上煤车,虽说脏点也比走着强多了。
20世纪90年代,政府的“村村通”彻底解决了山区百姓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有史以来人们在家门口坐上了公交车,不到两个小时就能抵达城区,社会的发展变化让百姓享受交通便利的同时,真正有了出行的幸福感。
2024年7月1日,被更名为京蔚高速的109国道新线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弟弟开车专门带着父亲去体验,有生之年父亲终于圆了走高速回老家的心愿,一路风驰电掣穿山越桥,人如同在云里雾里穿行一般,感慨筑路工人创造奇迹的同时,不由回想起当年的出行难,今昔对比,恐怕父亲最有发言权。
新中国成立75周年,祖国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有目共睹,从道路交通可见一斑。中国的筑路技术世界领先,成就令世界瞩目惊叹,也是我们科技发达、祖国强盛的体现。
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国度,让我们为祖国母亲喝彩!
- 标题导航
- 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
- 门头沟区党政代表团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到海淀区学习调研
- 地区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成效日益凸显
- 门头沟区召开全区养老服务工作专题会
- 区领导到龙泉镇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门头沟区政府召开常务会
- 超110万亿元!中国“500强”企业营收总规模迈上新台阶
- “冬病夏治”开处方提高采暖季用热幸福感
- 整治占道经营 规范辖区环境秩序
- 修电梯 保民生让百姓安全出行
- 区水务局开展“关爱山川河流助力河湖复苏”志愿服务活动
- 香峪村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助推移风易俗新风尚
- 东村运用红白理事会开展破除陈规陋习活动
- 文明 旅游
从京西古道到京蔚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