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涛
京西古道顾名思义,就是北京西部自有人类活动以来所形成的古老道路的总称,是历史文化的脉络和见证。从现代意义讲,即人们出阜成门、西直门、广安门,向西经西城、海淀、石景山、丰台、门头沟,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称呼略有不同。例如:骡马大道、玉河大道、西山大路、芦潭古道、王平古道等,都曾经是它的名称。这些古道既有将士戍边的古道,又有窑工运煤的古道,还有香客进香的古道。另外,还有打柴、串亲戚的生活古道。它是永定河与太行山脉交织的一张网。
有文字记载的古籍如《析津志》《道藏》《宛署杂记》《春明梦余录》《日下旧闻考》等,甚至电影、小说、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止杀令》等,都能见到对京西古道的论述,今人对京西古道的论述就更多了。但是,有文字记载的则属石碑石刻为多,也比较客观真实。如今,在永定河畔有关修桥补路的碑刻多到几十方,包括:河北省蔚县《蔚州杨氏先茔碑铭》及张家口地区一些碑刻,北京门头沟有《重修西山大路碑记》《门头沟村修路碑》《重修峰口庵东西山路碑记》《续立峰口庵道路行善碑》《石窟崖修桥补路摩崖碑记》《下苇甸修路碑》《重修道路碑记》《双石头村官道碑》《戒台寺重修山路碑》《柏峪天津关修路碑》等。传说,在河北省蔚州飞狐峪曾有石刻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的地位
它起于京城,经过平原、山区、沙漠……循环。地处咽喉要道,东连京城、京津冀大平原,西北通黄土高原、蒙古大漠,以及西域少数民族地区,与“一带一路”相连。人员的交往、货物的运输、军事的争夺等都曾经发生在这里,京西古道按照性质可分为生活大道(商旅)、军事大道(防御)、信仰大道(香道)。
在京西古道上,有河北省阳原县的古人类——泥河湾人,有北京房山区的古人类——北京人,还有近些年在北京门头沟区发现的东胡林人。他们曾经在这里居住,为了生活狩猎、采摘、种植,走出了自然之路,娶妻生子与人交往,形成了家与家、村与村,乃至乡村与城镇的路。
金朝定都北京称金中都,修建卢沟桥的石头就出自门头沟的石厂村。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在《蔚州杨氏先茔碑铭》中,曾记录蔚州杨赟带领三千将士,采伐木材运送到北京修建大都城。为了安全,明代修建万里长城,沿河城、斋堂城与石窟崖,修路为同一年,这就是“军道”。洪水口的“老龙坳之战”,明将毛立芳将军为了抗击后金,被俘牺牲。
清代大规模开采煤炭,北京城需要取暖,山里人需要生活物资,三家店村就成了进出山口的“贸易点”,形成了马队、驼队的商道,至今留下了大片“蹄窝”。
随着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潭柘寺、戒台寺、灵岳寺、栖隐寺成为他们的祈福之所,这便有了“香道”。例如:妙峰山灵官殿有“四路香道碑”描写当年进香之路。琉璃渠“妙峰山正道”碑,“卢潭古道”是由卢沟桥到潭柘寺、戒台寺进香的道路。
京西古道曾发生过关系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有炎、黄、蚩三祖“涿鹿之战”“阪泉之战”等,河北省蔚县的“土木堡之变”,丘处机大漠觐见时曾在门头沟燕家台逗留,后不远万里到大雪山(阿富汗),明代洪水口一带的“老龙坳之战”,抗日战争的“髽鬏山之战”“天桥浮战斗”等。
20世纪90年代,朋友刘玉林的父亲家住清水镇黄安坨,其父到门头沟儿子家来小住,突然失踪,众人寻找不到,几天以后在老家黄安坨出现了。他就是沿着小时候的记忆从圈门(门头沟乡)——峰口庵——大台(色树坟乡)——大寒岭(军响乡)——马栏(斋堂乡)——上达摩村(清水乡)——黄安坨(黄塔乡)返回家的。
这些人类活动的痕迹,使这里具有了绿水青山的荟萃地、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地、大国都城奠基地、古村落的保护地、民族精神根据地、北京近代工业发源地这“七大”名片作用。
●绿水青山的荟萃地
康熙皇帝形象地描绘了京西的环境“翠嶂丹泉”即青山绿水,太行山(燕山)、永定河造就了京西无人能比的生态乐园。永定河像一条绿色的飘带,在群山里飘舞,创造了不朽的人类文明,冲出大山造就了北京湾,大珠小珠落玉盘。
●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在京西古道上,有泥河湾古人类,距今约200万年左右;北京人,20-70万年;东胡林人,距今1万多年。《史记》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留其民于“涿鹿之阿”。距今3、4千年的黄帝、炎帝、蚩尤三祖曾经在灵山脚下开展了“涿鹿之战”“坂泉之战”,改变了中华民族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华夏民族的大融合,开创了中华民族,开辟了沿官厅山峡永定河谷联通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西山大道。自公元938年辽升幽州为南京起,多个民族7个朝代相继建都,成就了北京1080年的辉煌都城史。
●传统文化的传承地
北京市的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个文化带无一不与京西古道相关联,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民族宗教等多领域。不但有沿河城、洪水口的长城军事文化,还有以潭柘寺、戒台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妙峰山更是中国民俗学发祥地。民俗文化还有:煤业的窑神文化、永定河的龙王文化、千军台庄户古幡会、柏峪的燕歌戏等。爨底下、灵水、沿河城等古村落文化,汇集敬香、军防、商旅的古道文化。
●大国都城奠基地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北京城坐落在永定河冲积扇上,京西煤炭、木材、石灰为北京城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了物质基础。
●古村落的保护地
山水交融正是京西古道最大的特色,也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最核心的要素。城镇化使很多文化现象消亡。古村落的保护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据有关资料记载,北京目前共有21个中国传统村落,门头沟就有12个。古建民居、古树、古长城、古人类遗址、古墓葬等多种文化形态,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民族精神根据地
门头沟历史以来都是战略要地,历史上北方部族辽、金、元、清入侵都曾经利用京西古道。辛亥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20年李大钊便派他的学生王复生来到门头沟煤矿开展工人运动,点燃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星星之火。之后,雁翅镇田庄村崔显芳又在1933年成立了中共京西山区第一党支部。卢沟桥事变爆发,党中央又及时做出了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的英明决策,八路军挺进军进入平西,为解放北京城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北京近代工业发源地
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为北京工业的重要依托。光绪七年(1883年),李鸿章从欧洲购置蒸汽机,安装在三家店火药局制造枪炮,是北京较早的近代兵工厂。煤炭运输不但解决了民生,带动了钢铁(首钢)、发电、化工、纺织等行业的发展,还产生了北京第一条运煤专线——京门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钢筋混凝土大桥——京门公路桥。
丰富的矿藏,煤炭、石灰石、紫石、有色金属、马兰黄土各种地质现象比较全面,有煤窝、白铁山、银洞等与金属有关的地名,李四光等地质学家都有论述,成为北京地质学院天然室外课堂,亦为地质学家的摇篮。
石窟崖修桥补路摩崖碑
北京民谚曰:明修庙,清修道。它讲述了北京地区明朝普遍修建寺庙,清朝普遍修补道路的历史。石窟崖修桥补路摩崖碑是四块连体摩崖碑,是目前发现时间较早,明显与北京民谚不同的史实。它镌刻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是目前发现的碑制最大,表达内容最多的古道碑刻。
碑刻是四方并列连体摩崖碑,利用自然山石,略作加工,因地制宜、因材施技,在大约二十平方米凹凸不平的石面上镌刻四方碑,通高约4米有余,宽5米。从北向南排列,其一佛教碑,碑首为三尊佛像,祥云金刚座。其它三方碑通体莲花座,祥云碑首上镌碑额:万善同归、十方诸佛、万载芳名,主要内容:明万历六年,由明安禅师倡导,王平口巡检司牵头,发动朝中管事太监、地方政府、各地寺庙、沿途村民,多方捐款对京西大道进行了修治。这是一项浩大的政府工程,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善举,碑文记载了王平口巡检司官员、锦衣卫千户、御马监、司礼监太监以及隆恩寺、承恩寺等十余座寺庙住持,附近30个村庄等共计800余人捐资。
明朝宛平县官沈榜写了一本《宛署杂记》,他将京西古道描写得比较详细,出西直门、门头村、香山、阜成门、八里庄、古城,沿途以村庄相连形成了京西古道,直接连到河北、山西、内蒙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及西域等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山大路。当年,北方契丹族、女真、蒙古等就是从这里撕开了长城防线,进入中原。当年,丘处机还从这里走到了西域阿富汗拜见成吉思汗。文中对村名的记载非常详细,麻峪村、大峪村、东辛房、门头口、王平口、三家店、永定河、琉璃渠、王平村、芹峪口、斋堂村、沿河口、卢沟桥、长辛店、东王佐、沙窝村、大灰厂、石佛村、戒台寺、罗锅岭(西峰岭)、潭柘寺、古城、庞村、太清观、万佛堂、桑峪……等历历在目。
京西古道创造了各种文化,在永定河沿岸、古道两侧产生,包括煤炭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古村落文化等。
明朝万历初年,正是修建明长城斋堂清水等地的洪水口、蔡家岭、沿河城敌楼同期,前方吃紧,北方少数民族不断侵犯明朝边境,很多时候是沿着京西古道进入中原。北京城的建设和百姓生活又需要把京西的煤炭、石材、木料、山货运到京城,以解京城的“燃眉之急”。王平地区是京西重镇,往来枢纽,道路的畅通则成了应急之需。
清朝以后,大力整修拓宽道路,有了三家店、圈门、峰口庵、桥耳涧、牛角岭、斋堂、清水、百花山等修桥补路碑,基本形成了现在的古道规模。
如今,公路有108、109国道,铁路有丰沙铁路及复线、京门铁路。天上还有无数条飞行航线,形成了海陆空立体交通,比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人们在享受着便捷交通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在不断升华,健康、旅游、休闲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回归自然成为人们的新追求。于是,“国家步道”诞生了,门头沟建设了数十公里的“国家步道”,并且逐渐成了人们旅游休闲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相关链接:拓碑记
2013年4月2日,经刘德泉老师介绍,门头沟区博物馆馆长谭勇为丰富馆藏,进一步发掘门头沟旅游文化资源,支持文化事业发展,帮助笔者尽快完成了“石窟崖修桥补路碑记”拓制。当天,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去察看地形,找人搭架子。4月3日,搭完脚手架。清明节当天,找了朋友王宝林帮助拓制。
该碑坐落在京西古道石窟崖段,挂壁古道,拐过小弯,悬崖下是湍急的永定河,河对岸是丰沙铁路,旁边就是王平镇色树坟村与东石窟崖(石古岩)村之间采石厂旧址,由于多年采石,碑下形成了20多米深的悬崖,深、陡、险。该碑群为摩崖碑刻,共4方连刻,宽5米、高4米,为连体金刚座。从北向南排列,呈阶梯型为1-4号。
1号:三尊佛像碑首,碑文记述村名、地名、人名。
2号:祥云碑首,额“万善同归”记述官吏名、村名、地名、人名。
3号:主碑,祥云碑首,“十方诸佛”;碑文记述司礼监太监、王平口巡检司巡检、各大寺庙住持人名。
4号:祥云碑首,“万载芳名”,碑文记述王平东村、雾里村、琉璃局等村名、人名。
▼第一次
4月4日6:30分出发,7点钟到达。由于准备不足,正拓着,没水了;1:30分去村里吃饭、找水。刚坐定,雨就来了。吃完饭,雨越下越大。只得打道回府,整个下午大雨下个不停,好在上午小有收获,主碑文拓了一份,第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第二次
第二天,照常6点出发,开始拓碑首,由于脚手架不够高,只得将脚手板升到最上层,远远望去,像一座架在天空的“独木桥”,四周毫无遮拦,毫无扶手。眼望着高高的脚手架,真有些害怕,宝林信心十足地鼓励我:“没问题,一定要把云头碑额都拓下来,弄一副雄伟的拓片。”我终于颤颤巍巍地开始作业。一会儿,五、六级大风刮起来了,山风毫无遮拦地吹动着“独木桥”,像坐在秋千上,整个架子都在晃动,风在耳边呼呼作响。我下意识地赶紧坐下来,蜷缩着、紧紧地握住脚手架露出来的一小节铁管,一动不敢动……也不知刮了多长时间,风终于小了一些,等我神情缓过劲来,才感觉手麻酥酥的,有点不听使唤,赶紧扑上一点儿墨……
拓片虽然不是很理想,可喜的是一幅3×1.5米的《石窟崖修桥补路碑》拓片算是完成了。也完成了它从无到有的伟大工程。这次作业,终生难忘,好悬、好悬……心中亦有无限的感谢、感激、感恩……
▼第三次
第三天,上午与拓片名家王凤兰、王建军、冯建国等约好共同拓制,帮助门头沟完成这件史无前例的“传拓”工程。三位老师先到我家小坐后,一起来到“石窟崖修桥补路碑”现场。拓制仍然是艰苦的,几位名家见到这如临万丈深渊的操作现场,不由得也有一些“肝颤”,深深体会到“田野拓碑”比不得“室内操作”,高空作业考验的不仅仅是身体素质。这是一次同行的高山“练兵”和友谊练手,直至晚上8点才收工。
▼第四次
几十年做拓片,苦于高处够不着,苦于碑重翻不动,诸多困难,使很多拓制的冲动无法实现。这次终于有门头沟区博物馆领导的支持,请施工队帮助搭架子,才有机会得以完拓此碑。4月7日,第四天早上,再找朋友高焕群帮助拓半天,风太大,山风吹着口哨在耳边嗷嗷作响……脚手架在空中摇摇晃晃,一次次上纸、刮飞,再上纸、刮飞……四、五次刚上好的纸,被大风一吹,瞬间鼓起大包,左抓右抓,只抓到一把烂纸片,无奈地看着被吹烂的纸顺着山脊飘向天空,越飘越远、越飘越远……没办法,勉强拓了两个半张,重点字能识别,便草草收工了。
▼第五次
下决心……眼看脚手架多架一天,门头沟区博物馆就要多花一天钱,4月8、9、10日连续三天大风,不能出拓,着急死了,又没有办法……
4月11日早5点,起床后,电话唤醒王宝林大哥,简单洗漱,带着老伴准备好的小烧饼、牛肉、咸菜出发,到坡头公路旁,宝林已经在路边等候,还给我买了小笼包子。这一下,烧饼、牛肉、咸菜、小笼包加在一起,早餐丰盛多了,上车后边走边吃,一会儿,便到了石窟崖。一看时间,不到6点。
抓紧时间,开始拓碑。早春的高山上,春寒料峭,碑面、架子管和天气都是冰凉的。冷风吹来,不定风向,往碑面上喷的水,被旋风吹回来,洒在脸上,透骨的凉。上纸的一会儿功夫,手就冻麻了。天气预报3、4级的风,到了这里,可就不止这个风力了,好在早有预料,清晨的风一般都在太阳升起后才刮。尽管冷风吹来不好上纸,只得等待风停的间隙,快速把纸上好。
好在,宝林大哥与我配合默契,9:10分,大风到来之前,碑面上半部需要脚手架上纸的作业面已经就绪,把纸贴好了,下半部就好操作多了,好在下半部可以站在岩石上“脚踏实地”地作业了,终于告一段落。虽然累了点,但是终于可以让谭勇通知工程队拆脚手架了,宝林大哥还录下了宝贵的一段“石窟崖修桥补路碑”拓碑记。
▼第六次
4月19日,随政协到海南考察归来,第三天早4:30分,再次出发到石窟崖,拓制碑文下半部。天气条件真好,找了一个小朋友帮忙,要不然偌大个碑面,一个人操作连上纸真都很困难。刚把下半部拓完,正在拓金刚座,9:10分电话响起,约好的山西柴烽先生来送其兄书法家柴勇所书戒台寺对联。
收拾工具,开车往回赶,待来到单位,柴先生一行3人已经由八达岭高速公路转到西六环,出军庄出口到达门城镇。朋友在一起看字、聊事,一会儿就到了中午……
下午,又陪军区的朋友,到戒台寺游览。多日的努力,《石窟崖修桥补路碑》终于有了结果,但是,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点成果都与门头沟区博物馆领导、同学、朋友、家人及众多人前幕后人们的支持分不开的,是大家共同劳动的成果,感谢众多朋友的支持与帮助!碑文拓完了,后边还有识别、核对、标注、翻译等更多事需要去做。
【作者简介】
张云涛,北京联合大学民族宗教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银龄达人、京津冀银发榜样传拓达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学术委员,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协(第十一届)文史参事,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监事长。长期从事石碑石刻的拓片、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碑记三部曲”《北京戒台寺石刻》《潭柘寺碑记》《碑记石刻中的北京永定河文化史》开拓了用石碑书写历史的新篇章,填补了诸多北京历史空白。
- 标题导航
- 北京市门头沟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胜利闭幕
- 北京市门头沟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选举结果公告
- 北京市门头沟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选举结果公告
- 北京市门头沟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选举结果公告
- 我区召开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会
- 河滩商圈新春市集热闹开市
- 北京市门头沟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关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 北京市门头沟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关于门头沟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
- 北京市门头沟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关于门头沟区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的决议
- 北京市门头沟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关于门头沟区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 北京市门头沟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关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 北京市门头沟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关于门头沟区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 舞动“暖音符”奏响社区和谐曲
碑刻中的京西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