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朋友圈里,有人在记录每天走了多少步吗?如今,走路俨然成了许多人最喜欢的运动方式。但是,即使是简单的跑步,方法不对也可能会危及健康!
扬州的沈女士今年35岁,苦恼于日渐发福的身材,决定减肥。跟很多人一样,一副耳机,一款记步app,每天只要一有空,沈女士就甩开膀子暴走。
5000,6000……20000步,沈女士越走越多,体重也随着下降,她的积极性大增,只要不是急事,她都走路前往。
直到一个月前,沈女士发现自己的脚后跟隐隐作痛,再后来只要一走就钻心疼,最后她连步子都迈不开了。
沈女士去了医院,医生说,她患上了“跟痛症”。这种病从外表看不出任何症状,但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已经有病变,因此才会引发疼痛感。
哪些人群容易患上“跟痛症”
“跟痛症”的发生,与骨骼的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患上“跟痛症”后,长路不能走,旅游根本不用想。回过头来说沈女士,原本天天在朋友圈晒跑步,如今连从家跑到小区门口,都是一件艰难的事。
专家表示,“跟痛症”这种病多发生于运动员和经常站立和行走的人。体型较胖的人,因为负重大,所以也易患“跟痛症”。还有就是经过多年行走损耗,六七十岁的老人患者较多。
除此之外,天生扁平足的人易患”跟痛症“。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过度行走
如何让脚后跟不再钻心的疼,专家建议,在急性发作期,经常的卧床休息有利缓解症状。另外,用中药泡脚,小针刀处理,都可消除炎症,减轻疼痛。
而在平时的生活中,专家也有一些建议,比如:
1、垫高足跟,也可买双足跟稍高点的鞋。
2、在鞋子里垫上软鞋垫。平时注意足跟部的保暖,穿暖和的鞋,多套双袜子。
3、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过度行走,站时间长了坐会儿。这很关键,也是引发“跟痛症”的主要原因。
4、睡前可用温水泡脚,或对足部予以热敷。
▌这些人群不适合“日行万步”健身法: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病人、关节疾病的人群
对于不宜健走的人群来说,比如太极、游泳等运动都可以。
这些运动的共同特点是节奏舒缓,对关节带来的压力较小,与此同时带来的心血管负荷也较小,通过肢体的舒展、肌肉的拉伸达到与走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
▌快走也要有正确姿势
专家提醒,快走虽然好处很多,但也需要有正确的姿势。
速度:每分钟120~140步/跑步机速度约6左右。
强度:呼吸和心跳加快,有点喘但仍可说话。
时间:每次30分钟以上、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消脂甩肉的效果较好。
快走时,上半身眼睛自然地直视正前方,上半身挺直,不要前倾或驼背,肩膀自然放松,收小腹。双手轻轻握拳,手臂弯曲、配合步伐向后摆动。摆动手臂除了可以增加运动强度,也能有效地带动整个身体的节奏。
下半身尽可能跨大步伐(但也不用太刻意),感觉臀部的肌肉也被牵动到。踏出时脚跟先着地,再把重心移到脚掌处。
这些运动方式也很健康
现总结了5种非常健康的运动方式,保证让你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一种:生活中的运动
次数:每天数次
时间:每天累计30分钟以上
强度:适中
这类活动主要包括走路、爬楼梯、骑车上班、园艺活动、家务、逛街、购物等。在这其中最好的是走路、骑车和园艺。如果平时没有机会做园艺,可多走路和骑车,最好每次能坚持30分钟以上。家务劳动中,擦窗、拖地、洗衣服都能起到不错的运动效果。
▌第二种:伸展运动
次数:每周5—7次
时间:6—10个动作,每个持续30秒
强度:伸展至有拉紧感
这类运动主要包括瑜伽、拉筋动作、柔软体操等。上班族应多做肩颈背部的拉伸,比如站在墙边,双手沿墙不断向上伸的“爬墙运动”;双手在身后握拳拉伸背部;手举过头顶,腰部后弯,拉伸腹部。
▌第三种:有氧运动和休闲运动
次数:每周3—5次
时间:每次20分钟以上
强度:中等偏高
有氧运动有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登山、舞蹈、健身操等;休闲运动包括网球、篮球、高尔夫等球类运动。体重较重的人,可以首选游泳,以减轻关节负重。
▌第四种:肌肉运动
次数:每周2—3次
时间:每10个动作为1组,做1—3组
强度:略超肌肉负荷
其内容包括重量训练、仰卧起坐、俯卧撑、拉力带等。日常生活中肌肉力量训练最容易被忽视。有氧运动对肌肉的影响很小,所以每周要抽出时间进行专门的力量训练。适合日常训练的有仰卧起坐、起卧撑(先做一个俯卧撑,然后收腿、站起来,再重复上述动作),还可以用哑铃进行一些上肢的负重练习。
▌第五种:静态活动
不要连续超过60分钟
这类活动包括看电视、玩电脑、工作等,虽然坐着也能消耗能量,但量很小。最好坐1小时就起来活动一下。比如上班族,可以规定自己每次上完厕所回来后站3分钟,或做上一组伸展运动。
- 标题导航
即使是简单地跑步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