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贺伟
有这样一位普通的乡村妇女,像每一个农村家庭的主妇一样,每天为生活忙碌,柴米油盐家里地里,平凡的如同田野上的一棵草。但与众不同的是,她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多年来坚持文学创作,她用一颗痴心写出了让人赞叹的文学作品,还积极宣传本乡的旅游资源。在她的生活里充盈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她就是大山深处斋堂镇沿河城村的村民吕秀玉。
十多年来,吕秀玉创作的80多篇文学作品在市、区级报刊发表,多篇作品在征文中获奖。从农家女成为了一名女作家。她现在还有一个身份,就是门头沟区文学刊物《百花山》的编辑。
吕秀玉是土生土长的斋堂川人,上世纪70年代初迈进校门,识字后对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没有课外读物,偶尔翻找到一本发黄的语文书,她都如获至宝。书籍是她永远的朋友,她常常沉迷在那个虚幻的世界里,心驰神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也能成为人人仰慕的作家?这个心愿就像一粒种子,深深埋藏在她心底,她知道,农民——作家之间有多么遥远的距离。这是多么不切实际的虚幻梦想!在这群山环抱的小山村,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扛起生活重担的同时,还有多少力量能够支撑自己的梦想!有人对她说,还是现实一点好,成为作家本来就很不容易,你这一大山里的女孩,没受过高等教育能成为作家吗!然而这些话并没有终止她的作家梦,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不管多么贫瘠的土地,有种子总会发芽,是梦想终会开花。初三那年,她的一篇作文让老师大加赞赏,并作为范文在全校展出,老师的肯定无疑为她梦想的种子施了催化剂。2001年,她被聘为沿河城村农村信用社代办员,工作之余写了一篇歌颂家乡的散文《沿河城赋》,投到《百花山》,不久,时任区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的马淑琴,给她打来热情洋溢的电话,正是这个电话把她引领进文学的殿堂,让她埋藏多年的梦想种子破土而出,在阳光下成长。
马淑琴不仅高度评价了她的这篇散文,还为她的处女作写了评论,题目是《小城的女儿,深情的歌者》。她写道:“我没见过吕秀玉,不知道她的年龄,但我敢肯定:她是山里沿河小城的女儿,是小城深情的歌者。如果不是女儿,怎会把小城理解得如此透彻;如果不是歌者,怎么为小城唱出如此深情美妙的赞歌?”
马淑琴不仅是区文联领导还是诗人,这饱含激情的赞美,对一个初学写作的人,无疑是巨大的鞭策,在马淑琴的鼓励下,她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几乎每期的《百花山》杂志都有她的作品发表。她还走出家门参加区文联组织的采风活动。在马淑琴带领下,她参与区委宣传部下派的各项宣传任务。从家门走出来的吕秀玉渐渐融入了社会这个大舞台。马淑琴不仅成为她的领路人,还影响着她的人生。
2003年,吕秀玉加入了门头沟区作家协会,更加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不久,她的小说、散文陆续在《京郊日报》、《京西时报》发表。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原会长张守玉看了她的文章后,邀请她加盟研究会,参加村落文化调查,她随调查员走进京西山村,采写了大量调查报告。2007年《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出版,其中跨3个镇8个村的调查报告由她撰写。从此,她爱上了民间民俗文化,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吸引了她,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产亟待挖掘抢救,她感到自己肩上有一份责任,总想着为家乡做点什么。
2009年,《北京晚报》联合区委宣传部重点推出京西古村落,吕秀玉选定了沿河城、沿河口、斋堂、张家庄、杜家庄等古村落。为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更好地宣传家乡,她带着区委宣传部的介绍信,冒着酷暑只身走访这些古村落。她写的文章在《北京晚报》发表后,市民了解到京西的大山里隐藏着这么多神秘神奇的古村落,纷纷拿着报纸进山寻幽访古,有的人还拿着报纸找到了她家里。在外打工的游子看到家乡上了报纸后,也相互转告,欣喜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不管生活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吕秀玉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十多年来,她的80多篇作品在市、区级报刊发表,多篇作品在征文中获奖。仅在我区“文明就在身边”百姓好故事征集活动中,她就撰写了11篇稿件,其中7篇作品已参评,6篇得奖,7位好人脱颖而出,他们陆续被电视台、报社采访,不仅宣传了身边的好人,还弘扬了社会正能量。2011年,在区文联的大力支持下,她和家人合著的小说、散文集《山里人家》,入选门头沟第一套文学丛书百花作家文库,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些荣誉和成绩,记录着她追梦的足迹,如同汗水浇灌的点点花朵,渲染着她平凡的乡村生活,精彩着她的精神世界,让她品味成就感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生命的质量。
一直以来,热爱家乡的吕秀玉对沿河城充满期待。为向更多的人宣传推介自己的家乡,多年来,她潜心研究家乡文化,翻阅了大量书籍资料,走访了许多老人,写出了1万多字的《沿河城导游词》,并自己购置了扩音器,市、区各部门领导到沿河城参观考察、洽谈投资开发,她就担当导游为他们讲解介绍。早日改变家乡面貌,父老乡亲早一天脱贫致富,是她心中久久的期盼!
农民作家吕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