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门头沟的起始点,也是黑河沟的起始点,早年在圈门过街楼以西。“西起横岭,经圈门、门头沟煤矿……从河滩注入永定河”。早年,黑河沟和它的名字一样,又黑又脏。近年来,特别是伴随地区产业调整升级、棚户区拆迁改造工程的实施,黑河沟变身为一条清澈的清水河,新建改建的一座座跨河桥更加坚固宽展,大大方便了百姓出行。
百年前,圈门以西两侧山坡上,聚集着数百个煤窑,山上的山水、泉水和煤窑抽出来的黑水,汇集到圈门——门头口,从那里向下游流淌,最后流进永定河。史料记载,历史上黑河沟是“玉河古道”的一部分。清康熙年间,因朝廷对煤炭的需要,出资兴建了京城直达京西圈门的运煤大道。那时的运煤大道有的地段就在现在的黑河沟里,从黑山那地方转向南北两个方向,运煤大道坑洼不平,雨雪天很难行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嘉庆六年(1801年)和嘉庆九年,清政府也曾对黑河沟进行过修挖治理。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黑河沟依旧没有彻底改变又黑又脏的局面。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黑河沟河床里铺砌着石头,河帮也是石头垒的一段一段的护坡。因为常年流淌矿井底下抽上来的井水和山水、污水,河沟里淤积着很多淤泥、碎石头和杂草。加上黑河沟两边厂矿、生产队和老百姓都往河沟里排放倾倒垃圾污水,黑河沟有多脏可想而知。
那时候黑河沟上也没几个跨河桥,厂矿企业和生产队运货的卡车、拖拉机、马车,经常是走河床。老百姓过河不是蹚水,就是踩着石头“蹦”。从相关史料看,上世纪四十年代之前,门矿和西山矿南门位置建有洋灰桥,但桥体很短很窄,没有护栏。即便1948年在城子矿南边(小黑山)黑河沟上建设的洋灰桥,也是只能通行卡车、马车,负重大的卡车走不了。
黑河沟见证了京西煤业、京西商业、京西古道的岁月沧桑,也讲述着这条河的变迁和跨河桥的发展历史。无论是清政府时期,还是国民政府时期,投资修河铺道,看重的是京西矿区的煤炭利益,不是百姓民生福祉。
黑河沟是京西矿区的生命河,关乎地区和百姓安全。就河道体量而言,黑河沟无法与黄河长江相提并论,但黑河沟的区域防洪排涝功能不能否认,尤其对地区经济发展,对老百姓生活出行,其影响和作用非同小可。煤窑、矿井下面的水靠它分流,山洪突发、雨水暴涨时,它为“门头沟人”除险排难。所以,在黑河沟上建设更多更坚固的跨河桥,才是为地区发展建设建桥铺路,为广大百姓谋幸福。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黑河沟上陆续新建改建起多个跨河桥。最早的河滩洋灰桥,建于1955年。那时河滩桥只能并行两部汽车或马车,桥上没有单独的人行道。1976年,河滩桥改建,桥面加宽到30米。20年后的1997年,河滩桥再次改建,桥面加宽至约80米,桥长达到47米,双向8车道,两边单独设立了非机动车、人行道,混凝土桥面桥墩,大理石浮雕护栏,拱形钢架辅以灯饰照明。可谓平坦舒展,视野宽阔。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诗词词句,让我们看见长江大桥的宏伟壮阔,也为我们新建改建黑河沟跨河桥增添无限智慧与力量。
新建改建黑河沟跨河桥桥体坚实稳固,构图精美,造型各具特色。行驶在上面不仅视野广阔,通畅舒适,而且有效缓解了新桥大街、城子大街机动车通行压力。
纵观今天的黑河沟,十里河堤规制标准,跌水连连,河水清逸;16座跨河桥特色各异,动感靓丽;河道两侧松青柳绿,花草芬芳,休闲步道舒适平展,回廊亭榭美观雅致。
今天的黑河沟,既如依偎在九龙山脚下的一条银龙,炫目璀璨,又是扮靓门头沟山川的一道风景,美不胜收。
张栓柱/文
- 标题导航
- 严格落实整改方案维护河湖生态环境
- 我区政策性农业保险投保工作全部完成
- “煤改电”让南涧村村民过得舒心又放心
- 便民设施丰富市民“菜篮子”
- 积极实施“一事一议”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 我区举行“首都医科大学 门头沟教学医院”授牌仪式
- 区领导检查棚改工作推进情况
- 我区召开政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
- 我区召开女干部学习贯彻中国妇女十二大会议精神工作会
- 年内行政审批网上可办率须超 90%%
- 居民书写感谢信 点赞政府民生工程
- 潭柘寺镇清理“僵尸车”还道于民
- 大台街道开展趣味手工制作活动
- 区税务局推进信用建设让诚信纳税企业成为企业金字招牌
- 引进律师资源打造专业人民调解队伍
- 开展扫雪铲冰演练提高应急工作水平
- 门头沟区“百日攻坚”拆除违法建设进度表
昨日河污水黑 今日河清水绿
“彩虹”飞架昔日黑河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