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西南联合大学,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这里大师云集、群星闪耀,在极度艰苦简陋的环境中,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但许多人也许并不知道,这所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的高等学府,同样为中国革命孕育了珍贵“火种”。
一所学校党员曾占云南三分之一
走进位于昆明市中心一二一大街的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旧址及博物馆坐落在校园深处。留存于旧址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西南联大原教室、“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等遗迹,无不在诉说那段艰苦而辉煌的办学历史。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与文化命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南京陷落,日军溯江而上,危及长沙。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西迁入滇,4月抵达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迁昆明后,西南联大的地下党员一度与组织失去联系。
“到1938年秋,西南联大才重新开始建立党组织。”长期研究西南联大历史的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吴宝璋说,1938年10月,被党组织派到大后方开展工作的原北平崇德中学地下党支部书记力易周在考入西南联大后,与其他3位党员共同成立联大临时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
自此之后,西南联大党组织逐渐发展壮大。在西南联大党员人数最多的1940年,全校共有党员83人。
“当时云南全省仅有247名党员,西南联大就占了三分之一。”吴宝璋说。
牺牲36年后,世人才发现她是党员
据统计,在西南联大学习过的地下党员共有206人。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甚至献出宝贵生命。
被称为中共“超级特工”的西南联大学生熊向晖,1937年在长沙便受党派遣从事地下工作,以超人的机智、果敢、坚韧,赢得胡宗南赏识,巧妙送出国民党“闪击延安”“西安军事会议”等重要情报,毛主席称赞他“一个人可顶几个师”。
在“一二·一”惨案中壮烈牺牲的四烈士之一、西南联大学生潘琰,直到她牺牲36年后,世人才发现,原来她也是一名共产党员。
1944年,29岁的地下党员潘琰考入西南联大师范学院。1945年12月1日,昆明爆发“一二·一”惨案,国民党特务闯入西南联大等学校,殴打、追杀学生。潘琰被手榴弹炸伤后,仍奋力抢救其他同学。暴徒用石块猛击她的头部,还用铁条猛刺她的腹部,待同学赶来救她时,她已奄奄一息。
潘琰牺牲时年仅30岁,临终前她还叮嘱:“同学们,团结呀!战斗!战斗!”
“当时组织要求地下党员严格保密,潘琰的组织关系还没转来联大,所以学校没人知道她是党员。因为在学校表现突出,西南联大地下党支部还曾准备发展她加入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简称‘民青’)。”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副馆长龙美光说。
直到1981年2月,经中组部确认“潘琰同志是中共党员”,她的党员身份才被后人所知。
联大红色记忆激励后人
抗战胜利后,组成西南联大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回到北方,而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则留了下来,成为如今的云南师范大学。
2011年9月,云南师范大学在原“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基础上,成立西南联大博物馆。西南联大旧址及博物馆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
26岁的党员杨永琴曾是西南联大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2017年从云南师范大学幼教专业毕业后,她主动回到家乡,在云南省楚雄市十分偏远的三街镇普噶民族小学任教,成为这个高寒山区彝族村唯一的幼教老师。
“做讲解员时,西南联大地下党员的故事对我触动很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不仅努力学习,还心系民族存亡,为革命不惜牺牲生命。”杨永琴说,“我希望能像先辈一样,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等孩子们再长大些,我也会给他们讲西南联大、联大地下党的故事。”杨永琴说。
新华社记者庞明广
(据新华社昆明2月24日电)——摘自2021年02月25日《北京日报》
- 标题导航
- 我区 56个村庄完成清洁取暖改造个村庄完成清洁取暖改造
- 隐秘而光荣
- 大台街道新冠疫苗“应接尽接”率达到百分之百
- 工程师眼中的重点工程现场:比家更熟悉的地方
- 门头沟区与石景山区签订《合作发展框架协议》
- 区领导到区卫生健康委调研
- 区领导调研2021年拟入市地块情况
- 区领导检查空气重污染预警措施落实情况
- 区城管执法局加大工地检查力度
- 十二届门头沟区委反馈第十一轮巡察情况
- 疫苗接种队:一定圆满完成任务 守护百姓健康安全
- 2月份门城地区环境建设综合考评表
- 2月份其他地区环境建设综合考评表
- 我区为60岁及以上老人接种新冠疫苗
- 永定镇疏通堵塞管道解决市民排水难题
- 春耕备耕忙
隐秘而光荣
——探寻西南联大地下党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