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桃花盛放,与古老的内城东南角楼相映生辉。遗憾的是,角楼对面的蟠桃宫,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消失,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寿辰。这一天循例在瑶池举办蟠桃会,宴请各路神仙。为此,自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北京蟠桃宫也要开庙三天,举行隆重的蟠桃圣会。大约是1954年的某个周日,笔者与几位同事怀着好奇的心情,骑自行车出了崇文门,沿护城河一路向东,直奔蟠桃宫,一探究竟。
蟠桃宫在东便门内护城河南岸,坐南朝北,全称“护国太平蟠桃宫”。规模不大,进入山门,前殿为灵官殿,后殿为王母殿,供奉王母娘娘塑像。庙前人头攒动,摊铺林立,卖香烛的、卖小吃的、卖玩具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殿外摆放着一只高大的铜香炉,香烟缭绕,钟磬齐鸣,男女老幼摩肩接踵,虔诚地三跪九叩,举香膜拜,两进院落挤得水泄不通。更为有趣的是,东配殿的送子娘娘塑像前,陈列着一排漂亮的、形态各异的泥娃娃,那些盼子心切或久婚未育的善男信女,恭敬地献上香资,用自带的红绳拴走一个中意的泥娃娃,期待来年早生贵子,得偿夙愿。如今,“麟儿哪有神送到?”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送子娘娘当然“门庭冷落”了。
时过境迁,沧桑巨变。当年香火旺盛的蟠桃宫,已于1985年至1987年拓宽马路和修建东便门立交桥时陆续拆除。目前,只有立交桥西南侧绿地中3米多高、刻有满汉两种文字的《护国太平宫碑》,历经300余年,依旧巍然耸立;而清代杨静亭的这首《竹枝词》,更是引起了过来人对蟠桃圣会的无限遐思:
都门杂咏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 标题导航
蟠桃宫琐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