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获悉的2021年全国乙卷材料作文,以扬雄“射箭”为喻,意在追求理想不可偏离“修身”与既定目标等:“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古人把修身养德放在首位,也为立世之本。可见,对当下来讲仍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也令人引发关于理想与道德的诸多思考。
的确,在科学昌明、信息共享及经济文化空前发展繁荣的大时代,“道德自觉”是大家的共识。换句话讲,只有完善自己的修身,才能谈及到人生的培根铸魂打基础,才是对社会的贡献,也是实实在在的作为。至于矫思、立义等,自然会在修身的土壤中,得到滋养与呵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是总在前面等我的“诗与远方”。
身为师者,退休后仍坚守三尺讲台,只源于这份不舍。没错儿,我爱每一个孩子。和他们在一起,我能收获幸福和快乐。他们同样地爱我,喜欢听我讲故事、讲写作和诵读。每天的我,犹如新生。
我想,孩子们还不太懂得“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但我希望他们能诵读中华五千年,延续华夏血脉。每一个孩子都是国家的宝贝,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愿意陪着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欣赏他们蓝天一样洁净的目光,拥抱他们花朵一样绽放着的善良。我希望在课业中,他们能找到快乐的音符,发现、发掘自我的潜质和勇气。听他们倾吐心声,我仿佛沉浸于春雨,那是介于天籁之音般的一场场邂逅。
带他们到九龙山下古道公园,高声朗诵天净沙,感受马致远的《秋思》,我会在他们的心里播下一粒种子;带他们参与校内外活动,用稚嫩的文笔抒写自己的所见所感,我会为他们插上一双翅膀。我相信,今天的一切,必是明天极为壮观的一幅幅画卷,明日可期。可喜的是,孩子们正在学会:爱和分享。
抗击疫情,他们宅家不外出,用童诗抒情,为白衣天使点赞。垃圾分类,他们参与社区活动,争当小小宣传员,为绿色家园、首都蓝天作贡献。喜迎建党百年,他们咏唱“童心永向党”,感恩美好的新生活,为新时代高唱赞歌。“棒棒哒”的孩子们,竞相展示原创风采。
葛昱明这样诗赞李大钊先生:您是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和反动军阀的掘墓人/您和觉醒的人们/要重拾华夏雄心壮志/四亿人民/不能没有灵魂/您才是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谢一辰的表达,总是乖乖样儿:我是党的娃/要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什么都不怕……洪悠伊学着用了一点儿修辞:新冠病毒虽猖狂/也怕人类全武装/中国抗疫得胜利/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黄昭菘的童谣,赢得了太多掌声:红旗一角多娇艳/革命烈士鲜血染/我们大家热爱它/天天把它系胸前……张梓钰小朋友则把征文“写到家”了:爷爷小时候/住在茅草房/一九七八年/搬进砖瓦房/进入新世纪/一起奔小康/住进大楼房/宽敞又明亮/住房大变样/感谢共产党……
孩子们从小立志、长大成才,是老师和家长寄予的厚望。同时,更期待他们内心茁壮成长:体现于爱祖国、爱家乡,崇尚美好、崇尚理想的情感,体现于刻苦学习的态度,以及兴趣意向和习惯养成——这恰恰归属于德育范畴。“诗言志”。通过以上习作,不难看出“矫思”和“立义”的提升,我以为这就是辨识认知,是修身养德的起步,是实现理想的开始。有人这样说:“修身必须养‘德’,德是文明人生的标志,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记得有位教育局长,一直把培养孩子做家务、孝敬父母当作德育修身的“主课”,我特别理解。试想,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去尽守孝道、奉亲温席,还能指望修身、齐家、治国吗?
我是从学诗起步的。黑龙江肥沃广阔的黑土地给了我辽远的情怀与诗意。北漂的日子,在九龙山下,在永定河畔,每天追赶着太阳,心中一片光明。2015年大约这个时节,我在《北京文学》讲了人生苦短。“感谢文学,让我在绝望的风口,不致倒下……任何时候、任何际遇,都不迷失自己的行走方向。”心有阳光,是因为有师友亲朋的关心鼓励,有家乡的温暖照耀,这些都是生命和力量不可或缺的源泉。
很多时候,我们所拥有的常常不是我们所珍视的。而和孩子们在一起,会发现每天都是新的。教学相长。我乐意和孩子们一道奔跑在追赶太阳、追求理想的路上。一路走来,我们会于求索中不断更新自我,或完成重塑,这是必然。为了抵达理想,已逾花甲之年的我,仍愿以不移坚守和不懈努力,把“射箭”当作人生价值的一种实践,并乐此不疲。
对这个世界,我依然充满向往和祈盼:笃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笃信“少年强则国强”,笃信理想最终境界的“诗与远方”。
理想:遇见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