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的古村落,有的枕水而居,清幽恬淡,有的隐居山川,安逸寂静。位于我区斋堂镇西北的爨底下村,属于后者,青山环抱,泉水绕村。
20多年前第一次去爨底下时,由109国道前往村子的斋柏路是砂石路,如今已被宽阔的柏油路取代,还通了公交。步入村口,迎面矗立的一方硕大石碑上,镌刻着一个“爨”字。初到那里的游客,如果不提前做点儿功课,真不知道这个字怎么念。时下有些人将“爨底下”叫作“川底下”,其实两个字不只读音、表意不同,与当初村名选用“爨”字也有本质区别。
史料记载,明代时来自山西的韩姓三个兄弟从军来到此地守关,而关隘位置又称“爨里安口”。之后,韩氏兄弟为方便起居生活在当地建起住房,逐渐形成村落。彼时村民给村子取名“爨底下”,除了与地理位置有关,重要的是“爨”字之蕴意。在《说文》《康熙字典》中,“爨”字释义均凸显“灶”,有民谚诠释得更为精彩:“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三句话十几个字,朗朗上口,生动形象。关键是村子初建人为韩姓兄弟,村里韩姓人居多,给村子取名自然韩家人莫属。故而,他们将村子所在位置,及“爨”字既含有“灶”之暖意,又与姓氏之“韩”和季候之“寒”相对应等要素结合在一起。换言之,“爨底下”村名的背后,还有更深层寓意,就是体现聚居此地的家族兴旺繁盛。
登临村南最高端笔架山俯视,成形的爨底下村依山而建,面南背北,群山环抱,错落有致。借用民间的话讲,它负阴抱阳,藏风聚气。整个村落形似元宝,凸显“紫气如盖、四时弥留”之势。有风水民谣曰:“东山之巅三尊神,福、禄、寿星照山村。背靠龙头面对案,笔峰高照出官人。”
爨底下的点睛之笔,远不止形似元宝之形制,而是爨底下人将“耕读持家”为主的小山村,打造成了一个融农业生产、古道驿站,浸润着清代特色的建筑格局及其装饰村落。这也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历史文化财富。
说到爨底下建筑格局和装饰,许多人会想起安徽、浙江、山西等地的青砖黛瓦、石桥竹影、马头墙那些古村落、古民居。而爨底下的独有魅力,除了原汁原味的清代四合院、三合院外,风格古朴的砖雕、木雕图案纹饰,其他地方古村落并不多见。至今保存完好的70多套民居院落,建筑材料主要是青砖、灰瓦、山石。无论游客走进哪家民居小院,古色古香的木雕门窗、砖雕戗
檐、石雕门墩、影壁楹联,浸透岁月年轮的石碾小磨、辘轳水井、爬犁车轮,都如一幅幅水墨山乡图,讲述着爨底下朴实的生产生活,难以消失的乡思乡韵。
仔细端详民居戗檐砖、门楼佛龛和门前墙腿石、门墩石,栩栩如生、工艺精细的荷花、牡丹、莲蓬、石榴、喜鹊登梅、苍松翠柏等图案,精雕细琢的福到眼前、迎祥、鸿喜、勤俭持家久、读书富万年等文字,何止凸显了农家人的火热生活,还有无限的憧憬、期盼和追求。
分布在门头沟的许多古村落,或多或少遗存着古商贾、香客和兵家的身影足迹,爨底下村也不例外。据文史专家考证,爨底下所在的斋堂川,明清时是途径关外河北省、内蒙古的一条古商道。清康乾年间,爨底下成为商贾落脚、货物集散必经之地,往来京城和河北省、内蒙古都从此地经过,爨底下已经办起多家买卖商铺、骡马店,其中多数商铺、骡马店以韩家为典型,所以,比别人家生意要好。现今坐落在村子“龙头”之上的“瑞庆堂”,便是村里人称为“财主院”的韩氏住宅。
历史上的每个古村落,无一不记录着一方地域经济、民生、民俗演变发展进程,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历史文化。爨底下也如是,除了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史料文献和影像中可见可寻的“古道西风瘦马”景象,还有很难用文字、书画复原的寒来暑往的骡马商队、灯火阑珊的商铺驿站。欣慰的是,这个隐居深山的百年明珠古村,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有的淳朴幽静、生态绿色、宜居宜游原生态环境,成为我国古村落亮丽名片上的最美底色。
- 标题导航
- 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安家庄特大桥顺利合龙
- 门头沟区召开党(工)委、党组书记月度工作点评会
- 23国驻华使节走进门头沟 点赞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
- 妙峰山传统民俗庙会如期开幕
- 门头沟区召开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推进会
- 门头沟区召开2024年防汛准备工作会议
- 门头沟区科委和区经信局揭牌成立
- 十 三 届 门 头 沟 区 委 反 馈 第 四 轮 巡 察 情 况
- 妙峰山民族学校荣获首都劳动奖状
- 区体育局持续擦亮“传承中华体育精神”品牌
- 淤白村文化艺术中心开放在即闲置资源改走“文艺范儿”
- 央媒市媒看门头沟
- 鑫源市场停车场提升改造工程完成
- 新村运用积分制推动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
古村明珠爨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