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六环门头沟军庄上下匝道处向西,新建的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横跨永定河上,由此一路西行穿山越岭,直达河北省。这一工程全长65公里,建设桥梁多达35座、隧道16个,工程不可谓不大。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如今,在我国版图上,一桥飞架江河、峻岭,一隧穿过高山、海底的“中国奇迹”,数不胜数,其中很多位居世界之最。而在20世纪50、60年代,这样的奇迹不仅微乎其微,就是在崇山峻岭间开辟一条等级公路、一条铁路隧道,也实属不易,要靠大锤钢钎、手推车那种原始方式,靠坚忍不拔的“愚公移山”精神。就说1965年在门头沟区长安岭山顶(俗称黄土台)建设的东方红隧道,别看它只有500多米长,但那也是当年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门头沟区属太行山余脉,山地面积占全区面积98.5%,沟谷纵横,层峦叠嶂,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峰有160多座。在这群山峻岭间,古代留下的一条条商道、香道和百个古村落,见证着山区百姓劳作生活的艰辛,述说着曾经的“古道西风瘦马”曲折。20世纪60年代,党和政府为了畅通京西山区道路,缩短城乡距离,在修建109国道“三雁”段(三家店至雁翅)时,决定在上苇甸西侧长安岭山上修建一个穿山越岭隧道。
当年建设这个隧道之初,因其位置所在取名“长安岭隧道”,建成后更名为东方红隧道。隧道开工日期是1965年7月1日,很有纪念意义,次年8月底隧道建成竣工,历时13个月。隧道所在长安岭的海拔高度270米,南侧是陡坡沟谷,东西两端是盘山公路。
那个年代在高山上修建公路隧道,一是缺少电气化、数字化现代机械设备,二是绝大部分工程要依靠人工锤敲钻凿、炸药爆破、肩挑手提、斗车运输,三是施工人员要在烈日寒风陪伴下吃住在山上。如此条件下打通几百米长隧道,困难和难度可想而知。据史料记载,当年设计部门曾提出两个隧道建设方案:一个是开凿山洞,那样可缩短400米盘山路,省去12处上下盘山弯道,还能减少10万立方土石量,但这一方案工期长、投资大、工程艰巨。另一个方案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盘山而上的东方红隧道,这一方案是隧道开凿的隧洞短,工期相应也短,而相对盘山路要多。经有关部门综合研讨协商,最终采用了后者,先后参与施工的不仅有怀柔、房山、密云等区县民工,还有北京地铁工程兵部队官兵。
当年建成的东方红隧道,全长526.55米,洞宽8米、高5.9米,全部为钢筋水泥灌浆浇筑,坚实牢固;沥青铺轧隧道路面,两侧是人行安全步道,笔直通畅,照明设施完备。20世纪80、90年代,市政道路部门进一步完善、规范了隧道进出口两端延展公路上的道路标识、安全防护装置,令往来东方红隧道的车辆、游人,增加了更多舒适感和安全感。直到1998年八达岭复线公路隧道开通之前,东方红隧道一直是北京郊区最长的公路隧道。
今天,我们回望50多年前建设的东方红隧道,有的人也许会说,与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上那些隧道相比,太不足为奇了,是的,这就是不同时代我国隧道建设不同的奇迹所在。当年建成的东方红隧道,不仅代表了那个时代我国公路隧道建设水平,凸显了工程建设者勇于攻坚克难的能力及智慧,而且畅通了109国道中枢节点,从时空上缩短了深山区与京城距离。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雄踞长安岭山顶的东方红隧道,虽然,在风风雨雨中穿越了半个世纪,但依然风姿绰约,在人们心目中是一道叹为观止的景观,途经那里的人们对其都印象深刻。
穿越半个世纪的东方红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