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兰考焦陵不到百米的一条小巷里,有座普通的北方小院。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离世,其后的近30年中,他的家人一直住在这里。焦裕禄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而在他离世后的半个世纪中,这个家庭发生的点点滴滴,给人另一种深深的震撼。
最小的儿子保钢该参加工作了,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坚决让儿子到汽车修理厂当临时工。兰考刚兴装电话时,在乡里工作的儿子跃进兴冲冲地也打算在家安一个,没想到徐俊雅坚决不同意:“你装个电话,是不是打算在家遥控办公呢?一乡之长你不走村串户,怎么了解群众的想法和困难?”还有一次,儿子回家接电话,商量为招商引资招待客人,听着听着徐俊雅听不下去了:“我就信一条,工作不是请客吃饭;我就不信一条,不请客、不吃饭工作真就干不成!”
桩桩件件,折射出焦家的清正家风,不仅源于父亲在世时的言传身教,更因有母亲的坚守和叮咛。徐俊雅永远不会忘记焦裕禄临终前的嘱托:“我死后,你会很难,但日子再苦再难也不要伸手向组织上要补助、要救济。你要把孩子们教育成为红色的革命接班人。”这是丈夫的遗训,也是焦家的家规。从32岁失去丈夫,拉扯着6个孩子、侍奉着两位老人,几十年里,徐俊雅始终坚守一条:符合老焦这两句话的事就做,不符合的,说出个天来也不行。
正是这样的坚守,让焦门家风历久弥新。有人劝徐俊雅:“时代变了。”她说:“心不能变。”几十年风雨沧桑,在她的心里,老焦是一面镜子,用这面镜子,她照着自己也照着儿女,决不许有丝毫偏差。她告诫孩子们:“你们做好了人家会说,看,这是焦裕禄的孩子。你们做不好,人家同样会指着你们脊梁骨说,看,那是焦裕禄的孩子!焦裕禄的家人,这个名号,我们全家要当得起,你们每一个人都要当得起。”
曾经因打满补丁的旧衣服而抬不起头,为一份“不体面”的工作而伤心落泪,为一次严厉的训斥而满肚子委屈……在母亲年复一年的言传身教中,这些孩子们童年时与父亲有关的记忆碎片渐渐焕发出新的色调。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从一桩桩一件件生活小事中,从母亲温和而又坚定的声声话语里,从她无数次的肯定与否定中,日渐光大,最终成就“焦门家风”这道精神的风景。
人格塑造家风,家风孕育人格。如今,焦家大女儿焦守凤,是开封城旧平房里一位毫不起眼的老太太。儿子焦跃进从生产队长做到县长,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再忙,一年也至少要走访100家贫困户。小儿子焦保钢在医院昏迷8个月,一直住在六七个人一间的大病房,家人从未透露他的家世。有关领导得知后感慨地说:“没办法,焦家的人就是这样。”
对,焦家的人就是这样。焦跃进说,每当夜深人静,他总能听到父亲那铜钟般的山东口音,想起他留给焦家后代的最后一句话:“我也没啥好留给你们的了……”但是,他给孩子们留下了这世界上最为宝贵的遗产,它让孩子们拥有了一个纯真朴素因而安宁充实的心灵世界,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为珍贵的财富吗?!
走遍世界,金窝银窝,家是最温暖的所在。家具有独特的地位,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到国家,家是最重要的精神纽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前人示范,后人行之,家风是最美好的传承。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对领导干部而言,家风正,则作风淳,就能为廉洁奉公提供精神支撑;相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家属亲属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最终会突破法治的底线、走向腐败的深渊。
今天,“焦门家风”之所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就在于它提出了领导干部如何看待权力、如何严格要求家人、怎样关爱子女等永恒命题。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财富观、人生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子女、爱家人,都是如此。过分溺爱和提携,可能好心办坏事,让他们掉入“甜蜜的陷阱”。无论任何时候,清廉都是对家人最好的馈赠,正直都是对子女最好的教育。
讲述人:区纪委区监委王鲁静推荐单位:区直机关工委
- 标题导航
- 文化探访微纪实专题片《老单游京西》开播在即
- 十三届门头沟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十次会议
- 门头沟区召开2024年上半年接诉即办工作总结大会
- 门头沟区领导带队检查防汛工作
- 清华经管学院-北京市管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到门头沟区调研人工智能园
- 汇智京西 向新而行“青年科学家百城行·走进门头沟”活动成功举办
- 门头沟亮相北京科博会
- 治理群租房“顽疾”还民“安居”环境
- 举一反三 集中清理损坏歪斜线杆
- 焦门家风
- 以法治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 东山村运用道德评议会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
- 捡20万元现金物归原主环卫工人拾金不昧暖人心
- 曝光失信案例
- 门头沟区垃圾分类检查排名月情况通报(2024.5.17-2024.6.16)
焦门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