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冯骥才说:“在中国人过的所有传统节日中,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是真正融入中国人血液里的一个节日。”的确,传承了几千年之久的春节,在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心目中有着任何节日都无法超越的地位。“不出十五都是年”,每年从腊八始近40天的时间里,我们形成的一整套仪式感十足的过年习俗,或曰N多种欢庆打开方式,无一不体现了国人的精神向往与民族性情,无一不围绕着团圆、祈福和迎春展开,满满的年味无处不在。
年味是普天下华夏儿女不远千里万里、乘坐飞机、高铁、轮渡等各种交通工具,归心似箭般在除夕赶至生命的原点。这原点,可能是魂牵梦萦割舍不下的陈年老屋,可能是浸满乡愁与回忆的土炕方桌,实质是总也走不出的从小盛满爱的那一处所在。而急急赶至父母膝下那一声声:“爸、妈,孩儿回来看您二老了!”的呼唤,瞬间使屋内温度升至沸点。而后,老老少少几辈人围坐一桌,擎酒杯、道吉祥、送红包,共同享用一年才得吃一回最浓情的年夜饭,顷刻,屋舍的年味拉得满满,人间至味是团圆得以尽释。必备的另一精神大餐——央视春晚辅佐,烟火气里的浓浓亲情,让无数人彻夜无眠。神州大地汇聚起的情感磁场,满满皆天伦之乐的味道、血浓于水的味道。
年味是家家户户贴春联、贴福字、剪窗花、逛庙会、赏花灯,于各种民间艺术中开心畅游、尽情享乐的味道。“福”字是最具代表性的春节符号,大门上贴的、吊钱上刻的、礼盒上印的,几乎清一色全是“福”字,寓意着走好运。贴春联,乃古人继承了过年挂桃符的习俗,同时加入诗词和书法元素发展而来。由宋代的刻在木板上发展至明代以来写在红纸上,贴于门两旁,寓意着家户平安,寄托着美好希冀。剪窗花这门源于生活的艺术,一刀一剪都颇讲究,巧手翻飞间,送出了良好祝愿,温馨在窗棂和心上同时绽放。庙会经时代变迁,年味愈加浓郁,一显著变化是举办方推出了诸多地方特色项目,人们不再以买东西为主,而是乐于在喜庆氛围中怡养身心。元宵灯会作为国家级非遗盛况空前,大家观灯看景,尽享人间温情,其它还有扭秧歌、踩高跷、舞狮子、花车游等。杨柳青年画及上海龙华庙会,我打小就听人说起过,印象很深。多种活动滋养了精神,又烘托了吉庆气氛,成为了国人抹不掉的亲切回忆与火热期待,当然,内核依然是浸入骨子里、变不了的欢乐祥和及年味味道。
而随着时代变迁,春节之年俗老礼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也呈现出带有时代特色的新亮点。一是出游成为“新年俗”,去年春节8天假期,出游人次和总花费等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称人类盛景一点不为过。其中,国内游“南北互动”势头强劲;“古都游”颇受青睐;入境游复苏加快,处处洋溢着“开开心心旅游去、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浓厚氛围。
再就是夜消费被激活,国潮文创走俏。入夜,成了各地餐饮服务业的“高光时刻”,纵商家忙得脚不沾地仍供不应求,有创意的尤受欢迎。如KTV里吃火锅、足疗店里看电影等,极大调动了人们探新求异的过年热情乃至激情。凡与夜沾边的夜游、夜展、夜购、夜宴、夜演等多元消费业态,均升温态势明显。而新潮亦成为了消费关键词,如马面裙、新中式服饰成为爆款,本地乡民成为出演和观演主体的“村晚”,也成为了过年新民俗。
三是“文化大餐”精彩纷呈,文化迎春成为热门选项。再则“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新时尚,其中“国博馆藏英模蜡像展”,生动再现了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的30位英模人物拼搏奋斗的历史瞬间,可视性、感染力都很强。现越来越多的文博机构、文化场馆,正在进一步探究充分释放文物承载的文化魅力,以利用假期惠及更多观众。此想法做法当说有益有效、实用好用,成为新年俗翘楚不在话下。
四是庆新春年味共享。我国春节列入人类非遗、成为国际假日后,万家团圆的“中国时刻”,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世界普遍接受、认同与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全球重要节日。在联合国,各国使节纷纷体验包饺子、描福字,马来西亚大街上灯笼高悬,法国邮政集团连续20多年发行生肖邮票,唐人街的“新春集市”吸引了大量非华人居民和游客。其他各国也纷纷举办了品中华美食、赏非遗技艺、品鉴茶文化、中国民乐合奏等多项庆祝活动,传递和透视出春节无国界,中国年也属于世界。
年味,是阖家团圆的围炉夜话,是敲钟祈福的心声表达,是全家出游的任性欢愉,是辞旧迎新的潇洒前行。老礼儿也好,新俗也罢,其浸润的皆中华传统文化的味道,中华儿女天下一家亲的味道,当然,少不了的还有为春节保驾护航、舍小家为大家,用心用情坚守岗位之别样风景的味道。一句话,年味是天下华人融希望、祝福、欢庆于一体,“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之炽热心语与情怀的大美大福味道!
- 标题导航
2025-01-24 总第1863期
上一期下一期
新春话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