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翻花真有趣,轻轻一翻变神奇……”进入腊月,年味渐浓,过年的脚步犹如抹了油,撵着日子跑。打开手机看看给小孙女买点什么?视频里意外看到了“花开富贵——中国翻花”,眼前一亮。艳丽的色彩、轻巧的造型,两根洁白细扁的小棍粘连着彩色的皱纹纸,可拉开折叠,上下翻动,给人以新奇,立即下单。收到货后,我迫不及待地玩起来,五个翻花形态各异,心形、扇形、葫芦形……轻轻拉开,手风琴一般舒展;缓缓合上,又如纸片般轻盈。指尖灵动地翻转,变成了花瓶、花篮、花坛、层层叠叠,里面大花套小花,大球带小球,或花球兼而有之,数量不等,甚是好看。一下子唤起了我儿时春节的记忆,想起了压岁钱、鞭炮、甜甜的糖果,以及手提红灯笼、绿灯笼奔走在寒风中的身影……
儿时的春节,我们除了期盼穿新衣、吃饺子、放鞭炮,更多的时候是夜晚与小伙伴们成群结队,每人手里都提一个形态各异的纸灯笼,走街串巷,感受春节带来的乐趣。
老家西桃园村紧邻火车站,火车从村前经过,因此高耸的路灯便成了村中的街景。每天晚上路灯默默地低着头,时而眨着眼睛打探着过往行人的秘密,时而聆听着乡亲们亲切的话语。而此时,在春节的夜晚又多了几盏红灯笼、绿灯笼的陪伴,听到了银铃般的欢声笑语和鞭炮齐鸣!“快点,二大妈家放鞭炮了。”“快看!柱子家放烟花了,真好看!”每一次我们都像听到了冲锋的号令,飞奔而去。
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过后,硝烟弥漫中我们蜂拥而上,借着灯笼的微光去捡拾地上未炸开的小炮,有红色的、也有赭石色的。眼睛紧盯着脚下四散的纸屑,不时用脚在里面搓并划拉,力求不漏掉一个臭炮。之后,我们便找个犄角旮旯背风的地方,去享受“战利品”带来的欢乐。
我们一个个都从兜里掏出臭炮,相互帮忙提灯笼的、点香的,还有找放置臭炮地方的。当冻红的小手用劲将臭炮一个个掰开,逐一放在墙缝或石头上,满满的成就感;当点亮的香头碰到臭炮的药末,臭炮立刻被激活,呲呲作响,如钢花四溅。掉到地上和石头上的臭炮欢快地起舞、转起圈来……一场盛大的呲花表演开始了。伙伴们站在一旁高兴地欢呼雀跃、呐喊、跺脚,火花映红了一张张天真无邪的小脸。
那时,春节格外寒冷,滴水成冰。有句谚语讲“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更何况此时与春节还有些时日,春节的寒冷可想而知。说来也怪,寒冷对于我们这些玩兴正浓的孩子们又算得了什么?困难时期物质匮乏,论穿的、戴的远不如现在的保暖;吃的、喝的更比不上今天的美味佳肴,既没有电脑、电视,也没有手机,这些想都不敢想的现代化。即便如此,不论是小小子还是小丫头,都没有娇气和畏惧,即便寒风将泪水冲下来也攥紧拳头、咬牙坚持。玩兴,使我们常常忘了寒冷、忘了黑夜、甚至忘了回家。
赶上下雪天,我们更是来了兴趣,不顾父母的阻拦冲出家门,手中的纸灯笼伴着飞舞的雪花前行,留下一串串深深浅浅的小脚印。人多了,我们便将灯笼放到地上,吹灭灯笼里的蜡烛,然后分成男队和女队玩打雪仗。路灯下,雪球你来我往,你躲我闪,追着跑着,滑倒了一骨碌爬起来接着跑。帽子掉了顾不得捡,灯笼丢了没工夫找,玩就是当时最美好的事情。
红灯笼、绿灯笼……引导着我们走进夜不闭户,灯火通明的爷爷奶奶家、叔叔伯伯家、姑姑阿姨家……一块块糖果、一把把花生、瓜子吃在嘴里,甜到心里。一句句叮嘱:“外面冷,早点回家。”“小心冰坨,别滑倒。”更温暖了我们幼小的心灵,乡音、乡情温暖了寒冬。
当午夜的钟声敲响,约定俗成的鞭炮声响成了一片,从东到西,此起彼伏。叮咣的二踢脚飞向半空,钻天猴、天女散花照亮了山村的夜晚。
“新春到,真热闹,贴春联,放鞭炮……”这首儿歌就是儿时春节的场景。回不去的童年,抹不掉的记忆,忘不了的红灯笼、绿灯笼……
- 标题导航
2025-01-24 总第1863期
上一期下一期
红灯笼 绿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