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草长莺飞的季节,我思念的不仅仅是遥远的先烈,更是近在咫尺的他们……
记得儿时上学的时候,母亲经常把我喂饱,还说只有吃得饱了,才有底气和动力坐在教室里安心学习、读书。而在如今吃饱穿暖、美食众多的当代,我经常叮嘱我的孩子们,吃饭要践行光盘行动,因为粒粒皆辛苦。
在这个和平年代,能够吃饱穿暖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喝水不忘挖井人,每当酒足饭饱时,我总会想起那位一生躬耕于泥土的“麦田守望者”袁隆平院士。如果没有他的“禾下乘凉梦”,我们还能吃到如此丰盛的美食吗?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心怀两大梦想。他的“禾下乘凉梦”,梦想着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人们可以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是多么美丽的梦想啊,在当时人们有限的认知里,也是多么遥不可及的梦想啊。在那个年代,科学水平低下,粮食产量少,“禾下乘凉梦”也许会被很多人耻笑是痴人说梦。
用有限的粮食养活数亿人口的百姓,是何其艰难。而袁老心系百姓,立下“让所有人吃饱饭”的誓言后,像一位执着的“追光者”,在田间地头寻找那束能照亮饥饿暗夜的科学之光。他苦心研发杂交水稻,提高产量,梦想着有一天能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粮食,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他不仅解决了国人的吃饭问题,还梦想着“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以科技创新为全球减贫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这才是当代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最好诠释。袁老把他的博爱之心扩散到全球,他希望把自己的梦想撒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管是白种人、黑种人,还是黄种人,都远离饥饿。人类只有吃饱了,才有更多的精力用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使现代科技日新月异。
袁老对全球人类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而他那句:“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的名言,更像一盏闪闪发光的明灯,照亮后来人。
清明时节到来之际,让我想到电影《寻梦环游记》曾给我带来的感悟:一个人的离去,有两重含义。一个是肉体的离去,化作一抔黄土,长眠地下;另一个是灵魂被在世的人所遗忘,那才是在这个世界里永远地消逝了。清明时节忆故人,坚信袁老的故事定会被后人一代代传颂下去,会一直“活”在我们心里。


- 标题导航
- 局地阵风超13级
- 区四套班子领导参加春季义务植树活动
- 4只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在我区放归自然
- 来戒台寺赴春天之约
- 门头沟区召开经济运行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调度会
- 十三届门头沟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召开
- 永定河补水显成效陈家庄村泉眼涌流不息
- 水毁荒滩变“致富田”百亩果园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 搭建“梧桐树”法治驿站 构建全方位法治服务体系
- 谷山村花满枝头 扮靓京西春日盛景
- 解锁亲子沟通密码 搭建心灵互通桥梁
- 门头沟区2025年妇女儿童工作全体委员(扩大)会暨妇女儿童工作会召开
- 门头沟区第十九届“足协杯”足球赛鸣哨开
- 安全小贴士
2025-04-11 总第1882期
上一期下一期
麦田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