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吕秀玉
斋堂镇沿河城北门居住着一位86岁的大妈,叫韩丰珍。她耳聋眼不花,腿脚不好,手却闲不住,每天除了做饭料理家务,其余时间就是坐在炕上戴个眼镜纳鞋垫。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管什么时候到韩丰珍家,都会见她在窗前忙碌,针线笸箩里盛满五彩的丝线,炕边一摞摞开好待纳的半成品,如果你来的是时候,老人正好有纳好的鞋垫,问过尺码,她会慷慨地送你一两双,见你爱不释手的高兴劲儿,她比你还高兴,脸上即刻笑成一朵灿烂的菊花。
别看这小小的手工鞋垫,工序不少呢!先得打袼褙,破旧衣裳拆成片后洗净晾干,然后用浆糊一层层粘在案板上,真正是废物利用。干了取下来铰好样子,再粘上两层旧布一层新面布,晾干后用油笔打上细密均匀的小方格,最后千针万线用五彩丝线纳就。
由于她用了真功实料,做的鞋垫厚实挺括,用着既耐磨又舒服,花纹美观,色彩搭配朴素大方,没人不爱要。每天,她手脚不停地纳,一年怕要纳上四五十双,几十年下来累计有上千双不止。用了多少布,使了多少针线和油笔,没人算得清。这么多鞋垫都哪儿去了?别看她足不出户,可她纳的鞋垫走得可远着呢,天津、北京、河北……亲戚、朋友、串门唠嗑的乡亲,但凡走到她家的人,哪怕一面之缘,走时老人都让他们带上一双,叮嘱一句:“记着有空儿还来!”
老人一生勤劳,年轻时把持一大家子的生活,缝新补旧,家里地里手脚不闲,尤其针线不离手,有点儿空闲就坐下飞针走线,人歇手不歇,晚上点着煤油灯针线活儿做到深夜。到了晚年人口少了,不用再里里外外忙了,可几十年的习惯改不了,总得找点儿事儿做,于是纳鞋垫成为了老人晚年生活的一种寄托,既排遣寂寞又消磨时间。“要不见天日头长长的,咋打发一天呢?就坐着等死啊!”老人乐呵呵地调侃。
沿河城乡风淳朴,河边许多菜园子,张家吃李家一把葱,李家吃王家几条黄瓜,大家互通有无太寻常了,谁也不会放在心上。老人腿脚不好人缘儿却极好,大家找她聊天,顺便把种的青菜给老人带点儿,反正吃不了。老人高兴之余总念念不忘,觉得无以回报,于是鞋垫派上了用场。吃过谁家的茄子土豆,谁送过黄瓜豆角都记得清清楚楚,几年不会忘,见了面就念叨:“可吃了你送的菜了,老惦记着我,我啥也没有,咋补复你呀。”人家说您老快别提了,我家的鞋垫都是您给的,不下十几双了,恁大年纪眼神又不好,纳一双多不容易呀!来了您就给,我都不好意思来了!老人却急了,“我还有啥,不就这俩针脚吗,不嫌赖就成!”
前几年,村里时兴废旧衣服缝座垫,老人又开始一针一线忙开了,把布料剪成大小一致的小方块,叠成三角形,按不同颜色一圈圈儿拼接起来,就砌成脸盆大小的垫子了。这种座垫软和厚实,又实用又可观赏,堪称民间手工艺品。她先后做了170多个,和鞋垫一样全都送了人。用她自己的话说,一部分还了人情,一部分是应许人家的,还有是有人慕名要的,有时刚做好,有人看上眼了非要拿走,老人一概欢欢喜喜,她觉得只要别人喜欢,不管是谁,自己的付出就值,她就高兴!伸伸坐酸的腰背,揉揉昏花的眼睛,又马不停蹄做下一个,周而复始无尽无休。
十多年前,老人在给人们送鞋垫时就说:“这是最后一双喽,往后纳不动了,眼看不见了。”可十年间她一天也没停下针线,还是不停地纳、不停地送。那些收到最后一双鞋垫的人,又收了无数双精美细密的手工鞋垫,好几个实用美观的座垫。大家惊诧86岁的老人如何画那些细碎均匀的小方格、如何自己穿针引线、又如何一针不错地纳出那些繁复的花纹图案。也许上天体恤她的一番苦心,赠与她一双不老的慧眼吧。
老人的人生很平淡,她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把浓浓的友情乡情融入一针一线,用自己独有的方式传达对世界的爱和感动,令夕阳生辉。她的平和处世,感恩奉献也成就了她的健康和长寿。


韩丰珍:一针一线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