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鼓励文化工作者像当年柳青、杜鹏程那样,走近人民、了解人民、讴歌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6月29日上午,我区宣传系统召开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交流会。会上,区委党校、区文委、区文联、区广电中心、区新闻中心、区网管办工作人员代表作了发言。
今天,本报特摘登他们的发言。
到基层群众中锻炼本领
区委党校教研室 盖芳
作为区委党校教研室一名普通教师,我有幸担任区理论讲师团的成员,深入街道、镇和社区为广大人民群众讲课,有时也给驻区部队讲课。工作中,我坚持三个必须:一必须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原汁原味地传递给群众,不缺斤少两。二必须把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不南辕北辙。三必须把群众当做老师,向群众学习。其实,为基层群众讲课对我而言是一个极大挑战。
为上好课,我利用业余时间了解群众需求和区情特色。一次次与群众促膝谈心,一次次修改完善讲稿,一次次完善自己,每次下基层跟群众在一起都是一次提高。我真正理解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才是我的老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我受约前往潭柘寺、清水两镇宣讲。当时,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潭柘寺、清水两镇都将面临这一问题。课上,我以镇辖村庄为例做了重点解析,大家听得都很专注。至今,教室里挺直腰背,双眼凝视着我的神情仍令我难忘。
区领导在讲话中要求我们:“开展工作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我们做的《古村落旅游文化开发探析》项目和成果转化就是如此。经多次推敲,我们决定以《古村落旅游文化开发探析》为题申请立项。整整6个月,终于不负所托,课题顺利结项。经区领导同意,在《北京调研》上刊发。
有了第一次科研的尝试,我明白在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福祉民生中存在一系列亟待关注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生活去发现和研究。目前,我们结合东辛房街道圈门拆迁工作经历,申报的《拆迁过程中群众利益保护问题调研》被北京市思想政治研究会列为基层重点课题,并顺利结项;撰写的《门头沟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得到区委书记韩子荣批示,并获得市委党校优秀科研成果奖。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经济社会生活中寻找工作的突破口和抓手,才能完成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被社会肯定的成果。
深入生活 创作精品
区文化馆和谐之声合唱团团长 佟继昆
作为区文化馆的一支文化志愿者服务团队,自2007年组建之初,就明确提出:和谐之声合唱团要紧紧围绕我区文化事业的主导思想,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精品,在群众中普及知识、培训业务,让更多的人用歌声歌颂我们的党,让更的人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我区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贡献我们文化志愿者的微薄之力。
和谐之声合唱团是根植于我区老百姓的合唱团,从火热的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形成有特色的品牌,一直是我们的自觉追求。和谐之声的品牌就是要搞好门头沟合唱原创作品,宣传永定河文化,普及传唱门头沟区新风貌原创歌曲。围绕我区最大的民生工程——棚改,我们邀请国家一级指挥关序等专家和区文化馆干部杜晓及我团常任指挥王磊,创作了10首反映棚户区改造后我区新风貌的原创歌曲,在全区范围内得到了普及、推广和传唱。同时,印制了《家乡的旋律——门头沟区新风貌原创歌曲》的歌本5000本,和《家乡的旋律——门头沟区新风貌原创歌曲》广场舞版CD光盘500张。
在做好示范引领的同时,我们还坚持深入社区,走进群众中,普及我们的作品,培训合唱技能,使歌颂我区建设发展、人民美好生活的这些原创歌曲,在群众中生根开花。例如:定期深入到黑山公园、葡山公园、滨河公园、永定楼广场、永定河文化广场等5个公园和向阳社区、双峪社区、龙门新区、石门营新区、阳光绿苑等10个社区,免费发放歌本和CD光盘,进行现场推广、传唱。
2010年,合唱团参加北京市农民艺术节合唱大赛,获得金奖,同时获得“北京市标杆合唱团队”的荣誉称号;2011年1月获得由北京市精神文明办公室颁发的“北京市精神文明团队奖”;2014年12月代表门头沟区参加了北京市民合唱大赛,取得了金奖好成绩。
在这8年中,我深深体会到:文艺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必须服务群众、引导群众,才有真正的生命力。生活是文艺创作永远取之不竭的源泉,群众永远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作为一名文化志愿者,我感到由衷的自豪,我将和其他志愿者一道,继续把文艺的正能量传递下去,让群众越唱越幸福!
生活为源 人民为本
区作家协会主席 马淑琴
在深入生活和创作实践中,我体会,没有生活,就没有文学;没有人民群众的创造,就没有文学。生活为文学之源,人民乃文学之本。我常怀一颗敬畏感恩之心去深入生活,采撷文学的种子,激发文学的灵感。
生活中有感人至深的故事
为反映改革开放30年山村发生的深刻变化,我曾在我区最远的清水和斋堂两镇深山农村住了近4个月,走了15个村,采访了近100名村干部和村民,听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比如,一个村民在改革开放前,在山沟里修路,每天照常上班,别人吃午饭,他却悄悄走开,找到一眼冻冰的山泉吃冰,一连吃了7天,最后倒下了。村民用半碗碴子粥救活了他。改革开放以后,他凭诚实劳动致富,后来带领全村致富。还了解到深山小村,村干部采取股份制解决资金,发展旅游,不仅使村民脱贫,而且走出一条股份制的致富路。
在采访大拆迁时,了解到区原卫生局负责拆迁的同志,每天上门做群众工作的同时,先给村民量血压、听心脏。有一个小伙子,给村民推煤,把自己当成村民的儿子。一个有抵触情绪的老大爷患脑血栓,拆迁工作队员主动问老大爷多大年纪,然后说,您和我爸爸一样大,您就把我当儿子,有什么想法跟我说,还主动给老人联系住院治疗,帮助办理住院手续,关照作手术。老人一出院,立即动员全家签订拆迁协议,并带动了左邻右舍七八家。祁大爷家的两层小楼建得特别好,刚住了一年。但为了建设大局,老俩口和全家一致同意拆掉小楼,为s1线让路。很多故事令人感动。
生活中有难以想象的艺术细节
如在采访改革开放之初,小煤窑的无序过度开采,严重破坏了山区生态,原本葱郁的大山被挖成了“千疮百孔的蜂窝煤。”我看到窑场上一支九年生、开着九朵花的山丹被炸飞,于是,我写道:“一支九年生的山丹花尸横山野”,那是“患了肺病的大山/空洞的胸腔/喷吐出的/一股鲜红鲜红的血。”由于煤窑开采,地下水源遭到破坏,有的村庄不得不搬迁,家家柴门结满了蜘蛛网,于是写了:“遭遗弃的柴门/陷入了与山里的蜘蛛小姐/千丝万缕的网恋/凄凄荒草/用荒芜的内心/回忆昨天扶摇的炊烟……”
采访中,不仅深刻感受到山区农村和农民的巨大变化,也采访到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交了许多朋友,写成了三千行长诗《山月》,后来通过半年时间的深入采访,写了反映绿色奥运的报告文学《为了如约的绽放》,又用两个月采访了我区在46天时间里搬迁的永定镇的11个村庄,写了报告文学《京西大拆迁》;六七次深入龙门口村,写了报告文学《老会山村圆梦记》。本月11日,又在北京日报以整版篇幅发表反映我区煤业文化的报告文学《点燃黑色记忆》。
今后,我要始终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永远为人民书写、为时代讴歌。
扎根群众 回归本真
区新闻中心 李季
从事新闻工作4年来,我走过很多地方,也撰写了不少新闻报道稿件,但体会最深的还是那些真正写出了“本真”的报道。
若想要做到新闻报道客观、真实,就需要在现场直接观察。而这就要求记者必须距离新闻现场足够近!这个“近”,在我理解,其实就是走近基层百姓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只有深入生活、扎根群众,才能让报道有感染力。而深入生活的前提,则要求我们做到“勤”。这里的“勤”,说的不止是要做到勤于思考、勤于动笔,还要做到勤于跑腿、勤于体验。
2014年初,一些市民反映890路公交车进城难,不能满足早晚市民通勤需求,区委、区政府得知这一消息后,广纳群众意见,优化公交线路。为更好地反映市民关心和政府重视的问题,我先后亲自乘坐890路、964路、965路等路线公交车进山、出城,采访乘客和司乘人员,了解行车路线,记录路程堵点,掌握客流变化情况,以事实为依据,采写出了《优化公交路网方便群众出行》、《“老司机”保驾“新路线”》等5篇报道,刊登后,有效宣传了我区公交系统优化调整后的实施政策,将政府部门倾听群众合理性建议、方便小区居民出行的举措宣传落实到位。
都说党报记者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要当好政府与基层群众联系的“桥梁”,就更要多深入基层,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大家都知道,采空棚户区改造工程是我区的“一号民生工程”。这项工程实施以来,我个人就采写了50多篇有关棚改的新闻报道稿件。
现在回忆我第一次走进采空棚户区的感觉,用“触目惊心”4个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当时,我看到很多房屋由于年久失修,绝大部分外墙风化严重,内墙墙皮脱落,甚至有房主在屋内摆放脸盆,以防止雨水打湿被褥。棚户区周遭恶劣的环境,令我很难想像。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切身的体会,才让我真正理解了,棚改工程的实施对棚改居民来说,无疑是圆了他们那曾经遥不可及的住房梦,也正是因为和棚改居民们有过很多次的接触与交流,我才能把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谢之情融入于新闻报道的字里行间,传递到每一位读者的心中。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积淀多少深情。只有深入生活,才能体会群众的苦与甜;只有扎根群众,才会真帮实干、服务群众。
鲜活感人的新闻在基层
区广电中心 王正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基层和群众是情感之根、精神之魂。新闻工作者要把镜头和话筒对准普通群众,聚焦平凡人物,记录城乡基层的可喜变化,用鲜活生动的报道引起广泛共鸣。
记得去年底,我们报道斋堂镇法城险村改造,这种题材可以做成成就性报道,也可以做成社会新闻,但社会新闻的可观赏性要比成就性报道强很多。我们在确定采访人物的时候选择了一家农户,老俩口都60多岁,儿子儿媳孙子平时都在门城,周末回去。改造完村里给了4套房子,大多数时间都是老俩住。见到我们来采访,老俩很热情,但明显能感觉到他们对摄像机犯怵。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分出记者出去拍空镜,我留在屋里跟老俩聊天,天南地北,邻里家常,得知老人得了孙子后,就开始跟老人聊孩子,尽快拉进双方距离,消除老人的紧张感。
一个多小时,老俩渐渐跟我们熟了,很多心里话也愿意跟我们说了。这个时候,采访的时机到了,我们准备好设备,用聊天的方式,引导他们说出心里话,对搬迁改造的看法,改造自己掏了多少钱,新房子有哪些好处?很多发自肺腑的话,都是我们之前预想不到的,效果非常好。临走,大妈拉着我说,现在油改气用着确实干净,但是价格贵,现在清洁能源都有补贴,我们这个能不能有?什么时候有?在组合稿件的时候,我们想到了这个问题,觉得这也是一个好的新闻点,百姓提出问题,我们立刻在新闻里解答,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处理方式,于是我们联系了区农委相关负责人,对法城油改气的补贴情况进行采访,并在第一时间告知他们,老人对我们万分感谢。节目在北京新闻播出,我们还制作成了一条长消息,参加了“华彩杯”北京电视新闻评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对于我们媒体人来说,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最关键的是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倡导清新朴实的文风,努力从基层找选题。有一点我们一定要牢记: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最鲜活的素材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
贴近网民 服务人民 唱响网上主旋律
区网管办 杨忠敬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成为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好本职工作,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使我对自身的工作有了更加深入地认识。
去年初,区委宣传部要求我们“借助新媒体推动我区农副产品市场化进程”。第一步是为“泗家水”香椿进行网上宣传。刚接到领导下达的这项任务,心里很排斥,也很迷茫。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我,与农村农民几乎没有过接触,更不知道怎样将雁翅大山里的香椿推销出去。为做好宣传策划,在办领导的带领下,驱车去雁翅镇泗家水村五六次。来到田间地头,脚踩土地,同香椿老农深切交谈后,才了解到:他们辛苦一年孕育的红头香椿,如果不能及时销售,一年的辛苦将付之东流。望着农民布满老茧的双手、紧皱的眉头、热切期盼的目光,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经过精心策划,我们帮助泗家水经济合作社开通经营“香椿老农”网上淘宝店,订单不断。组织网络媒体对泗家水香椿品质进行宣传报道。在徒步大会会场,我们还帮助香椿老农设立展位,半天时间就销售了100多箱香椿。
当泗家水村支书拉着手感谢我们的时候,我们心底除了欣慰和感动,更多的是对于这份职业的自豪和荣耀。由于这次宣传的成功,很多基层单位都陆续主动找上门来请我们帮忙宣传。我们先后策划、组织“看梨花落雪,赏贡梨飘香”跑步比赛、“大红樱桃,甜美王平”亲子采摘游等线上线下活动,取得良好宣传效果。这些经历,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人民群众才是宣传文化工作的根,只有根植于人民,我们的工作才能有真正的价值。从此,“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也成为了我们这一批80后从事网络宣传工作的准则。
以人民群众的角度、立场来宣传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让全区百姓体会到区委、区政府的工作为我们生活带来的福祉。在网络宣传工作中,我逐渐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讲“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真正内涵。
- 标题导航
- 社区服务用房有望年内解决
- “七一”送慰问 关怀暖人心
- 棚改房屋征收补偿款发放
- 3500余人徒步南石洋大峡谷
- 推动基础性建设快速落实
- 开展项目对接 推动产业发展
- 14家企业签约项目逐项落实
- 区宣传系统召开主题实践活动交流会
- 我区举办廉政法规知识竞赛决赛
- “党员意识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 关于实施城乡环境问题举报工作及奖励实施办法的通知
- 区政协举办国际形势专题讲座
- 我区召开挖掘农村文化资源推动科学发展经验交流会
- 区政协委员视察农村“新三起来”情况
- 区森林公安开展林区禁毒宣传
- 百名青少年走进民防宣教体验馆
- 石龙开发区转型发展又上新台阶
- 龙门五区培训西点制作技能
- 军庄工商所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服务地区企业
- 区统计局与区商务委就家装消费市场展开调研
- 妙峰山镇与金顶街街道开展“手拉手”招聘
- 永定镇构筑打非立体防线
- 区财政局全力做好国开行贷款前期准备工作
- 我区召开首场银税企交流会
- 我区中小学家校微信互动平台启动
- 三温路预防性养护工程开工
- 区民政局多种形式庆祝建党94周年
- 4名患白内障低保老人重获光明
- 雁翅镇司法所化解邻里盖房纠纷
- 龙门新区三区关爱社区居民 为老人免费体检
- 区人力社保局开展特色扎染培训
- 广告
- 首都学生外语展示《半夜鸡叫》获佳绩
- 唱京剧 扬国粹 展黑小风采
- 3D打印让山区学子的想象变成现实
- 我区高考成绩再创佳绩
- 京郊九区县老同志在我区放歌
- 京煤总医院多科室合作攻克医疗难关
- 区质监局举办住宅电梯应急救援模拟演练
- 区质监局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讲党课活动
- 区质监局参加区“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创作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