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民早年有这样一首诗,诗的名字是《战士和泥土》。诗中写道:
“……看惯庄稼地
闻惯泥土香……
祖先——土里埋
儿孙——土上长
没有泥土哪有你
土地是咱娘……小时土里爬
成人土上长
……
吃的——土里来
穿的土上长
没有泥土哪有你
土地是咱娘……滚烫的胸脯
贴着边区的大地
鲜红的热血——浸入母亲的土壤
一只手紧攥着边区的泥土
一只手紧握着祖国的钢枪。”
这首诗把一个战士与养育他的泥土的关系,以及战士对于母亲土壤的赤子之情写得入情入理,淋漓尽致。简单通俗的诗句背后,潜藏和暗示着巨大的精神能量和丰富的诗性意义。这首诗是张志民这位战士般的诗人,对于泥土,对于养育他的家乡,对于祖国深沉大爱的生动写照。一生中,他都以这种“滚烫的胸脯,贴着边区大地,鲜红的热血,浸入母亲土壤”的赤子之情,将自己和诗歌都深深扎根于生养他的京西故土,深深扎根于祖国的大地。
张志民是京西的诗人,更是中国的诗人;他是京西大地的儿子,更是中国大地的儿子。他始终对京西故土有着深深的敬畏和眷恋,从他诗歌的内容到语言,处处体现出他深厚的京西乡土情结。
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产物。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决定了作品的性质和特点。大自然造就的灵山秀水给予诗人与诗歌的空灵和浪漫;更由于过去京西山区带着浓厚京西特色的苦难,构成了京西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这种京西的生态决定了张志民诗歌大山一样的淳厚、质朴、自然、深刻和情真意切的品格。
张志民12岁投身革命,并用子弹壳做的笔练习写诗。后来成为全国著名诗人。他在《自题小照》中这样写道:
“家住京西
山沟窄
背包一打上五台
扛的是枪
揣的是爱
风吹太行绿
雪打燕山白已去的并不都是欢歌呀两鬓飞霜送往事半筐诗稿迎未来。”
诗歌理论家谢冕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说:“京西一带山水壮丽辉煌,培养那里的人质朴、善良而又豪爽的性格。张志民的一颗诗心,就是百花山的精魂所熔铸。”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张志民亲身经历了平西波澜壮阔的抗战历程,并写下了大量的平西抗战诗歌。这些诗歌不仅生动记述和反映了当年平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团结抗日、并肩战斗的感人场景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并且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张志民的抗战诗歌涉及抗战的方方面面。从讨伐处决汉奸特务的《惩罚》到《夜过封锁线》;从反映军民鱼水情的《老奶奶和小哨兵》到描摹平西边区人民子弟兵风情的《人民子弟兵》;从讲述为保护游击队机密英勇牺牲的《三个游击队员》到反映八路军战士战斗与生活的《他们相爱了》、《吵》、《出发》再到反映根据地妇女翻身解放的《剪发》,等等。这些平西的抗战诗歌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把平西的抗战写得绘声绘色,细致入微,撼人心魄。特别是诗中的那些细节,凸显出平西的地方特色和语言特色。
如《惩罚》:
“……人们从废墟上
重新支起锅灶
西山游击队——滴答答的军号声
——又响在山村的黎明。”
《夜过封锁线》:“……太平梆子不住地敲……梆声点点做向导后边还有一个连别让瞎驴出磨道。”《三个游击队员》:“……闭眼能听到——草叶响,玉米棵儿——拔节儿声。”
《人民子弟兵》:“子弟兵啊人民的兵边区长啊边区生!爬惯的山头走惯的路春去秋来乡土风村村后勤部家家联络兵杀敌归来家门过满街乡音唤小名……”《老奶奶和小哨兵》:“老奶奶说八十了眼花了小家伙说,不花!眼花了你哪能给我们补窗洞说,针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风。”
这里,重支锅灶的西山游击队,“别让瞎驴出磨道”,“满街乡音唤小名”,“针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风”“撩起衣襟搌泪花”等语言,都是京西山村特有的,都是从京西山村的泥土里长出来的,是京西的老百姓创造的“活”的语言。特别是“唤小名”的“唤”,“搌泪花”的“搌”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动词,在诗歌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诗是人类的母语,语言并非植根于生活的散文性,而是植根于生活的诗性上。”张志民的抗战诗歌大都以叙事为主,他的诗歌朗朗上口,和京西的民谣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有着极大震撼力、史诗般的诗作《王九诉苦》和《死不着》是精心提炼京西人民的口头语言而创作的。如“年头嘎咕闹蝗虫”的“嘎咕”;“石塘里扎野庙台上睡”的“石塘”和“扎野”,也是京西民间的语言。由于张志民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他所熟悉的京西民间特色语言,表现了大量的京西地域场景与意境,不仅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而且为诗歌注入了地域属性。张志民说:“我生长在农村,战斗在农村……这些诗,还反映了一点当时的斗争生活,可以闻到一点农村的气息,道理很简单,因为我在生活之中,自己身上就带着那大地的泥土。”粉碎四人帮以后,张志民在多种诗歌创作主题纷至沓来的时候,他却又写了一首《边区的山》,并且在题记中说:“四人帮越是要抹掉这光辉的年代,难忘的岁月呵,你越是贴近我的心头。”
“……边区的山呵
母亲的山
你喂养了多少好儿男!
严冬山草暖
夏日泉水甜……大路口
小村边
榆树底下井台前……小背篓呵!
咯吱咯吱
背走了多少苦和难……
住惯的草房呵
——看惯的树
摸熟的扁担——磨光的镰。
忘不了的家门忘不了的路
任你走出千里远
任你离开——几十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张志民更加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满腔热情地讴歌新生活,歌颂各行各业的小人物。从“白天跟着樱桃长,晚上陪着樱桃睡”的种樱桃能手《李老贵》,到十字街上卖货的《货郎》;从“看看驴儿吃的好,拍拍马儿满身膘”的饲养员《永德》;从《推菜车的人》,到《运输队女司机》;从农村的《一家人》,到煤矿的井下工人。张志民的诗歌总是关注最底层的百姓,真实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以及发展变化。《每当我从这儿走过》,就是当年张志民到京西大台煤矿,看到新建成的矿工之家,有感而发写下的。诗人看到工人的新楼房,看到阳台上晾晒的孩子们的小裙小褂,写到
“那小红衫呵
多美呀
象迎着晨光的彩霞
那小花裙子
多美呀
象挂满山洼的喇叭花”,“要问,我对那些小裙小褂
为什么那么情深?
只因我小时候看惯了
这里的孩子们
都是光着身子出生在
——这座山坡上
又光着身子
埋葬在
——这座山脚下。”
张志民的诗歌及诗歌语言不仅是接地气,而且就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他的诗歌俗中有雅,以高超娴熟的诗艺和高度的锤锻,给民间传统以崭新的内容。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自然洒脱,新鲜灵动,在流畅上口的恰切表达中,承载着思想与精神的穿透。所以,他的诗既不像那些口水诗毫无诗意,也不晦涩矫情,装饰做作。高尔基说:“不可忘记,除风景画外,还有风俗画。”张志民的诗歌,特别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诗歌,都是一幅幅京西地域的风俗画。“这种风俗画的描绘,在诗中不是点缀,不是猎奇,而是诗的血肉,与灵魂统一的血肉;也不是简单的风土人情的介绍,而是生活,是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生活,带着生活特有的色彩和泥土气息。”
张志民是极力将诗歌引向大众化道路的诗人,用他的话说,就是“粗通文墨的人就能读得懂。”早在1958年,张志民被下放到斋堂派出所任副所长。每个星期,张志民都要利用街头的墙报出一期“街头诗”。这些“街头诗”大多是新民歌体,老百姓喜闻乐见。受张志民街头诗的影响,初中没毕业的石建林从此便与诗结下了缘分。在诗人张志民的影响和帮助下,石建林的诗作很快就经常在《北京农民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日报》、《北京文艺》等报刊上发表,他还参加了《北京文艺》举办的培训班和北京市青年业余作者代表大会。石建林的诗歌风格与张志民很接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张志民充满时代感的诗歌给新时期的中国诗坛增添了独特的光彩。但他的诗歌在坚守朴实真挚风格的同时,并不默守陈规,而是与时俱进。他的诗歌虽然彰显了地域特色,但却冲破了只是表达地域特色的浅显,而是透过地域表象,达到一种深度,表达自己新的发现和独到的感受以及深厚的思想感情。特别是经过十年浩劫,死里逃生的张志民重返诗坛,以一个战士的高度责任感和深刻的反思及忧患意识,以及其坦荡的胸襟和深刻的思辨力,用大众式的真诚的语言创作了《祖国,我对你说》《梦的自白》等反映社会现实和反思民族浩劫的作品,成为“哲理的睿思和历史的诘问”。邵燕祥老师曾有这样的描述:“在诗艺上已经获得了成熟的个人风格的诗人张志民,以他口头提炼的夹叙夹议的长短句,自由地书写着,明快地表达着;摆脱了散文化的芜杂和拖沓,也突破了歌诀式的局促板滞,错落有致的句式一气呵成,顺口而又抑扬顿挫,特别是那富有讽刺意味的短章,每一个韵脚都像一枚刺痛的针。”在当前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反腐的形势下,重温张志民的诗句: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
职权——是人民的委托
主仆不容颠倒
大小不能移挪!”
这样的诗句不仅不过时,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京西大地有张志民自然生命和诗歌生命的根和胚芽。反之,他精彩的自然生命和诗歌生命,又如阳光,给京西大地带来温暖和明亮。张志民老师虽然离开我们17年了,但是,他的人格品质与诗歌精神,都永远铭刻在京西的大地上,都永远载入中国诗歌的史册。
“门头沟区斋堂这个地方真了不起,出了张志民和刘恒这样两位文学大家。我和志民先生做了10年邻居,上世纪80年代就搞他的研究,30年前就写了评论他的文章《擂鼓的诗人》。他12岁参加革命,15岁入党,是一位将诗歌与苦难、与政治事件结合得最好的诗人楷模。在纪念抗战胜利70年的节点,在张志民的家乡举办这项活动,意义特别重大。”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高洪波
“张志民在青年时期,代表那一代中国的草根精英,选择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年在“文革”逆境中用“梦的自白”坚持抗争;晚年则是对于不同观点、声音的宽容和对于自己信仰矢志不渝的坚守。”
——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作协主席、著名作家刘恒马淑琴
2015年是诗人张志民诞辰90周年。为纪念这位优秀诗人,为对张志民的诗歌创作进行充分研究,以推动和繁荣当代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建设,中共门头沟区委宣传部、北京作家协会、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8月21日联合在我区举办了张志民诗歌创作研讨活动。
会上,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王升山代表北京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启刚宣读了给活动的贺信。贺信中说,张志民在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1975年恢复工作后,就在《北京文艺》任主编,1978年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并任北京诗歌研究会会长。1986年调任中国作协《诗刊》任主编,后为中国作协的专业作家。张志民为北京和全国的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此外,18位专家、学者、诗人还对张志民的诗歌艺术和人格品质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讨。
相关链接
张志民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1926年出生在宛平县,即今斋堂镇张家村,少年时代即投身抗日活动,1947年创作了长篇叙事诗《王九诉苦》和《死不着》,成为解放区诗歌创作的经典文本。此后,他的诗歌创作一直持续了半个世纪,先后出版诗集《死不着》《西行剪影》《祖国,我对你说》《梦的自白》《自赏诗》《张志民诗百首》等多种。他的诗歌继承了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展示了从战争环境到和平时期多维空间中人的心灵世界,深受读者的喜爱,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志民始终把自己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将政治和艺术紧密融和在一起。当下,我们纪念诗人,研讨诗歌,更要呼唤和回归张志民的人格品质与诗歌精神。——北京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
门头沟作协主席马淑琴
“张志民是我非常敬仰和热爱的诗人,大学时期就开始读他的诗,至今仍能背诵。张志民以一颗宽厚的诗心包容和鼓励青年和不同风格的诗人,为诗歌艺术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但由于他的谦逊,生前一直未能举办他的诗歌研讨活动,直到今天才付诸实施。”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吴思敬
“张志民对于诗坛的重大贡献是始终关注民秣国事,称自己为“一品小民”,怀民本意识,系天下安危。张志民坚持内发力,向灵魂发力,他的人品和诗歌都坚守质朴,被百姓所接受。”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匡汉
人物背景
- 标题导航
- 区人大常委会三十二次会议
- 区城市管理网格系统上线试运行
- 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加强反腐倡廉宣传
- 我区与旅游学院专家研讨旅游发展
- PM2.5浓度连续12天一级优
- 悬挂国旗
- 改革创新模式 促进工作扎实推进
- 整合资源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 我区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 加快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筹备
- 我区确保“两大安保”万无一失
- 区民进工委举办书画笔会
- <文明随手拍>有奖征集活动启事
- 我区2015年秋季干部培训班开班
- 区领导视察军庄小学工程建设项目
- 区公安分局区卫计委合作共建签约
- 来自他乡的创业者
- 88家小微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 区工商分局开展消费维权夏季行动
- 电子税务档案超4.5万户次
- 多措施封堵基金漏洞
- 上半年外资工作取得新突破
- 全区上半年二手住宅价格总体走势趋稳
- 统筹管理整合资源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 区工商分局推动区域经济有序发展
- 创新国资监管方式 提升国资监管效能
- 我区大力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质效
- 区消防支队检查化工企业
- 组织干警参观“伟大胜利历史贡献”主题展览
- 区检察院推出行贿犯罪档案查询便民举措
- 区法院举办法院开放日活动 50余名学生及家长感受法院文化
- 区安监局专项整治餐饮场所 醇基液体燃料使用情况
- 区城管局全力做好“两大活动”环境保障工作
- 村里工程占用农用地村民能否要赔偿?
- 暑期雷雨天气安全知识
- 王平中学“五个坚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 区教育工会举行纪念抗战胜利大合唱比赛
- 社区医疗科:关爱精神疾病患者
- 区质监局组织专家实地核查辖区企业
- 区质监局大检查涉危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特种设备
- 区质监局召开<三严三实>二次交流研讨会
战士和泥土
——张志民诗歌的京西地域特色和深度开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