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腾)每到夏初,伫立海拔1291米的妙峰山山巅,环望妙峰山森林公园和千亩玫瑰园,林木葱茏,繁花似锦……位于妙峰山镇的涧沟村,是妙峰山自然风景区脚下的一个村庄。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浩瀚林海到四十年代的破败荒凉,再到上世纪70年代末因过度放牧跌到生态谷底,再到改革开放初期开始艰苦的治理。妙峰山之变,是我区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40年来,从乱砍滥伐到养山护林、为山疗伤,再到生态涵养、绿色发展,我区坚持绿化造林、造福子孙,昔日的荒山秃岭,已是满山郁郁葱葱。
“曾经,妙峰山上的树都长得郁郁葱葱的,”涧沟村村民王振学颇为感慨:“我的老母亲在妙峰山生活了一辈子,见证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林海浩瀚。”
八年抗战时期,日本人在妙峰山娘娘庙中盘踞,大肆砍伐周边树木烧火做饭,践踏森林。解放以后,村民开始大力发展畜牧业,多年来罔顾生态承载能力的消耗山林,使大山不堪重负。
要想富,先种树。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村子里很快意识到生态问题,由公社牵头开始封山育林,取消畜牧业,基干民兵带头刨林带、种树苗。紧接着,北京市下来政策要求企业分配到农村开展义务植树工作。“当时,来我们村的企业是二商局,他们在村子里种树,一直种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涧沟村党支部书记王瑞青回忆。
为扶持山区,自上世纪90年代起,政府出资造林,要求恢复山域绿化覆盖率。区林业局牵头在荒山植树绿化造林,整理枯枝死树,共计造林5700亩,相当于532个足球场。
进入21世纪,为减少水土流失,国家又鼓励山村农民退耕还林,并给予一定补助。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速生丰产林等绿色产业,林果业、旅游休闲业目前已成为山区的主导产业。不少农民在林下空地种起了玫瑰、黄芩、麦秆菊,红红火火发展起了林下经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种下去了,还要留得下来,为保护生态环境,守护好来之不易的森林,妙峰山镇首先成立了“山长制”——建立镇、村两级“山长制”,是按照“一山一长”的原则,成立“山长制”办公室,明确职责。该镇主要领导担任镇级“山长”,镇主管领导担任副“山长”。各村党支部书记和主任担任村级“山长”,办公室设立在林业站。镇级山长对全镇山林负总责,村级“山长”对村域内的山林履行属地责任,构建起了上下联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
为将护林形成长效机制,涧沟村森林防火检查站已建成,正在值守的护林员说:“我们这儿是旅游区,游客比较多,平时主要就是劝阻游客禁止在林区进行吸烟、野炊、烧烤等不当行为,”他笑着告诉记者,“我们村已经连续几年被评为护林防火先进单位了,感觉辛苦都没有白费。”
截至2017年底,全区林地面积为13.48万公顷,森林面积为6.6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5.73%,林木绿化率为69.22%。全区绿化覆盖面积为1669.64公顷,绿地面积为1593.55公顷,绿化覆盖率为44.82%,绿地率为42.78%,人均绿地面积62.39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29.99平方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加快生态涵养区的建设步伐,2018年,我区启动了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据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涉及全区8镇2街70个村,绿化总任务14.7万亩,2018年绿化造林46252亩,包括城区绿化1052亩,平原造林(平缓地)6130亩,山坡台地13796亩,拆迁腾退地24亩,荒山造林25050亩,留白增绿219.2亩。目前,各项工程正在有序推进。
- 标题导航
- 石景山区与门头沟区签署合作发展框架协议
- 万名青少年齐诵宪法
- 昔日荒山今葱郁 人均绿地面积62.39平方米
- 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金山银山
- 狠抓措施落实彻底切断病毒传播链条
- 检查我区空气重污染应对工作
- 切实做到违建必拆、挂账必消
- 区政府召开“基本无违建区”创建工作专题会
- 区政协领导走访区工商联
- 北京市首家景区捐赠站点揭牌
- 我区区级财政实现部门预算项目绩效目标全覆盖
- 灵水村6套文物院落修缮完工
- 农村党务公开工作应把握“三严”
- 11月份第四周环境考评得分排名情况
- 我区开展国家宪法日系列宣传活动
- 针对校外培训机构我区开展专项治理联合执法检查
- 无证无照和“开墙打洞”治理暨打击传销工作联席会
- 空气重污染预警调度会
- 区领导带队检查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落实情况
- 冬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情况
- 龙泉镇“点线面”结合做好冬季取暖工作
- 健身器材进社区 贴心服务暖民心
- 曝光台
- 到我区开展联合执法活动
- 开展食品安全大检查
- 开展就业政策宣传专场
- 走进百姓进行文化艺术辅导
- “我是主角”表演赛展社区居民风采
昔日荒山今葱郁 人均绿地面积62.39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