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欣/摄
北京日报讯(记者张骜)门头沟区东辛房街道用贴心服务,为居民架起信任的“桥梁”,让一个5000多人的社区里,居民处成熟人。
东辛房街道石门营二区是个典型的回迁社区,14栋楼5000多常住居民,其中一半以上是租户。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李同记得,半年多前,他入户时,想约上一个新搬来的租户特别难,“上班走得早,下班回来晚,有的电话总没人接。”
李同“找不着”新租户,可一些新租户却主动找到了他,吐槽搬来后的诸多不便,“楼宇指示牌太少,总走冤枉路”“一层9户,作息时间不同,常有矛盾”……
问题出在哪儿?街道和社区干部邀老居民新住户一起聊,找到了症结所在。回迁后,社区业主多是老人。因紧邻地铁S1线,新租户不断,新人老人并存。可两个人群间缺乏联系。
要想让新老居民热络起来,得先帮新居民熟悉社区。
一个社区几个门、各个设施都在哪儿,还不是走一圈就明白的事?可李同透露,对于新住户来说,难题不少。比如,社区内指引楼号标牌不多,14栋楼交错分布,新人经常蒙圈;居委会、物业和热力公司不在一处办公,常有新住户把物业费交到居委会,又把供暖费交到物业。
“走访后,我们先在容易弄混的快递柜、充电桩上贴了标识,并把这些信息融入《新居民入住指南》。”李同说。
指南上,不仅画着小区平面图,标清楼宇位置、序号、居委会、物业等职能部门分布,还结合图标,将停车、充电、取快递、扔垃圾、衣物晾晒等多个区域标明。
新人有了指南的同时,14栋楼的每一层还多了一位“层长”。
“以前一个楼一个群,300多人,诉求经常被别人的信息淹没,虽然都在群里,谁跟谁还是不熟。”李同说。如今,每层有了群,“层长”一户串联9户,楼层成了立体“四合院”。
13号楼11层的“层长”赵明叶表现突出,家里熬了绿豆汤、做了拿手菜,都会分装几份,在楼层群里逐一招呼,让大伙都尝尝鲜。
几天前,本层的住户小吴给她留言,“阿姨,上午还有雨,我没关窗户,您帮我关一下吧,门锁临时密码是……”
小吴家的窗户关上了,赵明叶的心情却无法平静,“别看事小,背后的信任让我很感动。”
半年多前,居民老马和对门租户小张一家还不认识。如今,小张家的备用钥匙就放在马叔家里,见面了,马叔老两口还会经常逗逗小张家一岁多的孩子。
楼层亲如一家,整个社区的人也在逢年过节的集体活动、晚会上逐渐熟识。5000多人的石门营二区终于告别了谁也不认识谁、社区干部找不到租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