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奇
方苞(1668~1749年)字风九,一字灵皋,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安徽桐城人,清代儒家学者、经学家、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方苞32岁参加江南乡试中举,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中进士第四,因母病,未参加殿试。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因《南山集》案牵连入狱两年,后经李光地营救免死,编入汉军旗籍管制,以白衣平民入南书房,后移养蒙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赦还原藉。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授左右允,次年迁待讲学士。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迁内阁学士、礼部待郎,充《一统志》总裁。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充《三礼义疏》副总裁。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因病辞归,赐翰林院待讲衔。治经以宋儒为宗,尤致力于《春秋》、《三礼》。论文提倡“义法”,认为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以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后桐城派的文论,以此为纲领加以补充发展。著有《周官集注》、《周官辩》、《周官析疑》、《考工记析疑》、《仪礼析疑》、《丧礼或问》、《礼记析疑》、《左传义法举要》、《春秋通论》、《春秋直解》、《春秋比事目录》、《离骚正义》、《方苞文集》等。
方苞像
近日,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得知:方苞曾撰写过一篇题为《游潭柘记》的游记,记述了他在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50岁时和友人游览潭柘寺的经过。现将这篇游记收录于下:
游潭柘记
康熙戊戌夏四月望后七日,余将赴塞上,寓安偕刘生师向过余。会公程可宽信宿,乃谋为潭柘之游,而从者难之,曰:“道局窄不利行车,穷日未可达也。”少间,云阴合,厉风起,众皆以为疑。寓安曰:“车倍僦,雨淋漓,诘旦必行。”既就途,果回远,经砠迹,数顿撼。薄暮抵山口,而四望皆荒丘,虽余亦几悔兹行之劳而无得也。入山一二里,径陡仄,下车步至寺门,而山之面势始出,林泉清淑之气,旷然与人心相得。时日已向暝,乃宿寺西堂。质明起,二子披衣攀蹑,穷寺之幽与高;降而左,出寺循山径东上,求潭柘旧址。泉声随迳转,蘟藾密蒙,如行吴、越溪山中,遇好石,辄列坐,淹留不能进。日将中,从者曰:“更迟之,事不逮矣。”余拂衣起,二子相视怅然,计所历於山,得三之二,去潭侧二里,竟不能至也。昔庄周自述所学,谓与天地精神往来。余困於尘劳,忽睹兹山之与吾神者善也,殆恍然於周所云者。
余生山水之乡,昔之日,谁为羁绁者?乃自牵於俗,以桎梏其身心,而负此时物,悔岂可追邪?夫古之达人,岩居川观,陆沉而不悔者,彼诚有见於功夫在天壤,名施罔极,终不以易吾性命之情也。况敝精神於蹇浅,而蹙蹙以终世乎?
余老矣,自顾数奇,岂敢复妄意於此?而刘生志方盛,出而当官;得自有其身者,惟寓安耳。然则继自今,寓安尚可不觉寐哉?
这篇游记写得简练雅洁,记述了方苞和友人游览潭柘寺的时间、当时的天气、途中、寺内住宿、游览等情形和方苞当时的心情感受。这篇游记不在模山范水,也不在游兴游踪,而是着重抒发作者从其中感受到的哲理。
方苞游览潭柘寺和他写的这篇游记(对于门头沟人来说)鲜为人知,没有被研究潭柘寺的相关书籍所记载,为我们研究方苞与潭柘寺、方苞的年谱、名人与潭柘寺、潭柘寺的相关游记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丰富了潭柘寺的历史文化内涵。
- 标题导航
- “用心付出、以爱融合”文艺汇演举行
- 保障夏季高峰供水安全
- 党员、团员、少先队员集体宣誓:
- 从儿童团长到八路军军医
- 助推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发展水平
- 进一步深化推进街道改革
- 多举措治理校园周边环境
- 区人大视察潭柘寺镇旅游产业情况
- “一米阳光”温暖社区居民
- 区农业局发放政府补贴农业机械
- 区工商合同格式条款整治工作持续推进
- 增强消防安全意识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 大峪一小多项措施确保食物卫生安全
- 雁翅镇举办红色诗歌朗诵会
- 葡萄园社区开展重温誓言、党在我心活动
- 马栏村红色旅游持续升温
- 区食药监局举办调查取证培训
- 从儿童团长到八路军军医
方苞曾游潭柘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