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军庄村的历史,还真是不一般。它是明代形成的村落,那里曾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铜剑、戈矛和大金故诰命公主的墓碑,还有目前保存完好的建于清末的过街楼、建于明清时期的各种庙宇等,好一处历史文化悠久的京西古村。当军庄村的名气逐渐被公众所知晓、川流不息的游客前来观览时,你绝不会想到,挖掘和记述军庄村悠久而璀璨历史文化的竟是一个年逾六旬且半身瘫痪的老人。
他叫朱永利,是土生土长的军庄村人,拖着半瘫的身体,却以惊人的毅力干了一件常人难以想象的大事儿。自2007年至今,他在自己的“情报员”、“联络员”兼司机朱树成的协助下,先后义务撰写了《记老人们讲述军庄村的故事》两册共计二十万字的手稿。其中包括:军庄村传说、军庄村发展史、庙宇民俗、逸闻趣事、革命故事等不同内容。翔实生动地记载,为真实记录军庄村历史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文字资料,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然而,在查找和挖掘这些历史资料时,步履维艰的感觉却时时伴随着他。
为了客观而全面地再现军庄村的历史,朱永利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和档案资料,一次又一次走访村里健在的长者,与他们促膝长谈,听他们口述亲身经历和所知晓的史实及轶事。朱永利的行为,在获得帮助和支持的同时,也曾招来过不少人的冷眼、嘲讽,甚至发难。有人觉得他自掏腰包做这些事情太傻;有人觉得他哗众取宠,另有图谋;有人担心他把收集到的资料公诸于众,会对自己和村民不利。朱永利的史料收集工作一度陷入困境。一次,在撰写村革命史,搜集村里四位老八路资料时,其中一位已故老八路的儿子非常抵触,三番五次诚恳约见,均遭拒绝。但朱永利却并没灰心和气馁,他通过许多熟人去做说服工作,前后去了很多次,终于获得了这位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不仅接受了采访,还亲自写下了《子女感言》。
无独有偶。在收集“逸闻趣事”过程中,朱永利也曾遇到过类似的尴尬。新中国成立前夕,军庄村有一个叫刘友仁的人,是杜聿明亲信,杜刘二人的太太曾一度来往密切,现在还留有合影。刘曾转战缅甸、越南,后率部起义,朱德、彭德怀元帅曾向他颁发嘉奖。朱永利进而挖掘到刘友仁这样一段趣事:刘友仁小时候极怕父亲,在热河一带当了县长后,他曾把父亲刘子光接去小住。一次吃饭时,父子俩话说不到一块儿,刘子光拿起酒壶就要打儿子,吓得刘友仁一下钻到桌底下。刘子光是旧式军人,十分固执,没住多少日子就回到了军庄老家,回来后与街坊讲:“小山儿(刘友仁的乳名)都当县长了,可我却总忍不住想打他,当着他那么多同僚和手下,实在是不好看,就只好回来了。”这个笑话儿,有不少西街老人都知道,可现在朱永利却要将它搬到“村史”里去,刘家的后代却不同意:
“这是俺家私事儿,你凭啥要写给别人看?”
“想出风头,也不是这么个出法呀!”
一次次的“磨难”早就练就了朱永利一副软硬兼容的“铁甲功夫”。几个回合后,刘家后代终于同意他写了。临别时,朱永利风趣地说:“俺哪里是在修史?俺这是在寻找咱村快要丢光了的精气神儿呀!咱祖上这些好品德、真本领、大业绩,若不写进咱村的历史,不但是你刘家的损失,也是咱村里的损失,更是咱京西文化的一大损失啊!”
就是这样,朱永利凭着对故土的热爱,凭着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拖着半身瘫痪的身体,在朱树成的协助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为完成军庄村修史的大业做出了贡献。他曾捧着那本用自己的心血铸就的村史,对来采访他的记者们说:“写村史,对我来说,没有酬劳,没有稿费,支持我走下去的,惟有如今党的好政策和我们的好日子,还有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故事线索:陈倩倩故事采写:李全军
- 标题导航
- 防空防灾宣教体验馆正式开馆
- 爱心鞋垫 温暖邻里
- 巡山防火
- 交管部门对非现场交通违法信息将以短信形式通知
- 我区研究109国道景观提升工程
- 我区研究区体育文化中心项目规划
- 我区召开2014年度综治考核工作专题会
- 区领导调研城管执法工作
- 清水镇推动灵山景区稳步发展
- 妙峰山镇举办第二届民间艺术团队展演
- 斋堂镇全力推动“减煤换煤 清洁空气”工作
- 社区康复训练基本知识
- 东马各庄村村民取暖用上“空气能源”
- 何各庄村回迁安置房建设开始装修
- 军庄镇举办消防安全知识讲座
- 清水镇有效推进宅基地房屋普查
- 吕家坡村开展生态综合治理
- 永定镇开展预防煤气中毒宣传活动
壮心不已写春秋:朱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