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京城的“天桥儿”,老北京人尽人皆知。可要说京西“天桥儿”,有多少门头沟人知道呢?也许真是个未知数。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袁树森著《京西“天桥儿”——河南街》(以下简称《河南街》),则把读者带回五六十年前京西矿区那片集聚商业、服务业、演艺业街区,去感知那时各行各业的兴衰盛败,对商人、窑工、艺人、乞丐等的生存状况、喜怒哀怨做些了解。
笔者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按说对河南街地区不算陌生,但对其蕴涵的历史文化却知之甚少。读罢《河南街》,才知早年间河南街“不仅商店铺号众多,而且摊贩摆满了几条胡同,游商更是不可数计,唱小戏儿的、耍把式卖艺的、卖野药的喧哗鼎沸,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无所不有;灰色地带鱼龙混杂,藏污纳垢,”俨然一幅京西平民百姓市井生活画卷。
《河南街》由河南街的形成、历史上繁荣的河南街、喜闻乐见、文化娱乐项目、种类齐全的服务业、文教卫生、灰色地带等10个部分组成,文笔朴实,脉络清晰。该书在讲述河南街的形成、变迁兴衰的同时,讲述了京西矿区采煤业的发展历史;在讲述商业内容、演艺文化、江湖生意的同时,讲述了餐饮小吃、说唱门派、生意冷暖;在讲述旧时市场管理、民俗招牌、经营之道的同时,讲述了矿区窑工和百姓的喜怒哀乐、困苦生活。正如该书作者所说,河南街“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对于研究门头沟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的河南街,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经济与政治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如,旧京城阜成门门洞原来刻有一朵梅花,意思是这座城门是往京城运送煤炭的惟一城门。早年河南街之所以成为众多商家和百姓聚集地,主要原因是在煤矿(窑)上干活的工人不断增加,由此带动了这个地区的商业、手工业、文化娱乐业快速发展。像餐饮、小吃、饭馆、烟摊,打铁的、钉马掌的、磨剪子磨刀的、修伞的、修笼屉的、劁猪的,说书的、变戏法的、拉洋片的、演杂技的、卖唱的、摔跤的、拉胡琴的、耍猴的,照相的、理发的、修钟表的,看相的、算卦的、测字的,以及烟馆、赌场、窑子等,很快就让河南街迅速热闹了起来。
《河南街》记载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民俗、文史等知识,有时代沧桑感,也有历史文化属性。像江湖生意口、行业暗话、服务业民俗等,不仅带有鲜明的地区特色,有的还是相关行业的“秘密”。河南街还创造了许多历史之“最”。如,最早的戏园子由赵玉堂等人建在西辛房滑石道;最早的说书馆是1934年鲁振廷建的;较早的旅店是1927年高树清在河南街54号开办的“久裕客店”;最早的理发馆是周海臣1926年6月6日在门头口101号开的“义顺堂”;第一家照相馆是1934年5月5日赵吉安在东辛房41号开办的“美丰照相馆”;最早的钟表店是1923年4月12日李正平在西辛房滑石道开办的“中生斋表行”;第一家笼屉铺是1947年赵俊岭在河南街85号开办的“峻岭号”笼箩铺(因制作笼屉、面箩大致相同,故而叫“笼箩铺”);最早的绱鞋铺是1944年王金玉在西辛房滑石道35号开办的“天成绱鞋铺”。
当今,从东辛房公交车站下车往前走不远左侧,那条狭窄的街巷就是名正言顺的“河南街”。街巷西端的两层建筑,是1945年焦济池、刘士恒、程春利等人建的“意园戏院”,即后来的东辛房剧场。张栓柱
- 标题导航
- 区政协九届常委会召开第二十次会议
- 第6届帝王银杏观赏季开幕在即
- 立足创新规划到位为地区发展奠定基础
- 深入基层 严格把关 确保换届工作圆满完成
- 我区参加第十届北京文博会收获丰
- 市、区人大代表视察
- 区领导带队赴石榴中心高新技术孵化器考察
- 压实任务 推动全区健康发展
- 小朋友学做柿子饼
- 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促进创新创业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 我区召开今年第四次防火委联席会
- 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
- 区卫计委培训村居计划生育专干
- 200余名单身青年聚首青年交友联谊会
- “心阅书香”助盲有声阅读志愿服务走进我区
- 全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生态新区建设
- 区统计局“三举措”助力社区统计室建设升级
- 什么是互联网+
- 出口退税微信群“心贴心”服务企业
- 三个着力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组收任务
- 前三季度我区观光休闲农业运行良好
- 区工商分局多措施加强农资市场监管
- 台湾师生到新桥路中学访学交流
- 初中化学教师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
- 龙泉雾幼儿园开展亲子远足活动
- 继承优良传统 再创教学辉煌
- 区少年宫参加市阳光少年艺术节展演
- 京煤总医院药剂科品管圈项目荣获优秀奖
- 京煤总医院眼科研究成果获赞誉
- 人才高速路
- 区质监局特检所完成集中供热锅炉检验
- 遗失声明
京西“天桥儿”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