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新
我的老家在北京西部深山中,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叫珠窝村。从村子留存的石臼、石磨、石碾、石碑,就说明在很久以前的农耕时代,就有人类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从村中明朝正德十三年“胜泉寺”的碑文中就可获知,这个村的名字,在明朝正史的记载中是顺天府,宛平县,青白口社,朱窝村。碑文又记有在修“胜泉寺”庙宇时,拆大庙房脊拆出了一块木牌,上写有“朱窝村”的庙宇,建于明朝宣德年四月二十六日,始知成村时间应早于建庙的时间,推算大约是永乐初年。“朱窝村”的名字与现今“珠窝村”的名字究竟有何不为人所知的缘由呢!
今天的年轻人,一定会问村名的变化有何稀奇的故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的老人们,口碑中有这样的说道:“在燕王扫北时,为解决连年战乱的土地荒芜,官府颁布法令,从地少人口稠密的山西晋中地区推行了移民政策,官兵押解移民分别到许多地方进行垦荒屯田,解决人口吃饭问题,以此巩固大明新生政权。所以,这村的祖先就是从山西晋中洪洞县大槐树迁移过来的。”经历了几十代,一直就这么流传着。如何解释朱窝村与珠窝村的演变,村民们始终都未搞明白,史书也尚未找出答案。
许多人一进村就会有一个感觉,人们犹如到了一个高山环绕的“盆地”。人们就会感到“盆地”又如“窝“的感觉。村名中的“窝”字,与大自然形成的“盆地”越思越觉关联紧密,“盆地”如同人居的“窝”。从移民角度解析,朱氏朝廷的移民政策,不知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背井离乡,是许多来到一个十分陌生,又十分荒芜的地方,从内心里谁都是非常不情愿的。可朱氏朝廷的移民法令,又有谁能违逆呢!地方乡社知事,为取悦于人,又安抚移民,就将“朱”与“窝”组合在一起,就有了先前的“朱窝村”的名字了。
相传,明弘治年间,一个南方蛮子到了村里,在四面山中转悠,发现村里的山中有银矿。于是,就在官府办理了银矿开采审批手续,在外招来一些银匠手艺人,就开始了银矿开采和冶炼作坊,一干就是近百年。为何这样说?上世纪60年代,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到十三陵定陵参观,当我走进定陵地宫中,走到靠右侧宫墙处,看到了悬挂的定陵简介,我发现有这样的文字描述:“明万历年,为修建宏达的陵墓,解决巨额建设银两,朝廷颁布了扩大税负的法令,给许多州,县的人民增加生存负担,激起民变造反抗税,朝廷派兵,曾对顺天府、宛平县,青白口社“珠窝村进行了血洗杀戮”。见到如此的文字表述,十几岁的我,朦胧的心态也未有过多地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听村里许多人也在以不同方式诉说着村里曾因开银矿,被朝廷血洗的故事。什么“珠窝的砂、碣石的土,一两能炼八钱五”。“爷爷庵,奶奶坨,鲜血流成河。”“珠窝幸存的人有李高和李旺,李高逃之河北他乡,李旺仍生存在村里,现今的村里人均是李旺的后人。”我越发回忆起学生时代,在十三陵地宫中看到“定陵”简介的记载,联系起来越发觉得村里口碑相传的事并非天缘巧合。老人们传说,南方蛮子在村里开银矿,炼银子,除了向官府交足税银,自己也发了财。为此,视“朱窝村”是块“风水宝地”,且银砂颗粒大,圆形,似珍珠一样。又因银矿是一窝一窝的“窝子银”。于是,就将“朱窝”村的“朱”改成了“珠”。珠窝村的名字就是这样演变过来的,沿用至今。
从明永乐初年,到现在已有610余年,珠窝村人开垦荒山,种地为生,步履踏遍了跌宕起伏的每一座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在这个深山中延续了几百年。人们从一家一户的农耕生活中,维系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前赴后继地扩大着耕地面积。四处的高山前后,都有一家一户农耕时居住过的茅草房。石磨、石碾伴随着他们在深山中饮食生活。一个土炕,就是一家老小睡觉的地方。冬季,以干柴烧火,既做饭又可烧炕取暖,居住在有耕地的山峦中。当一些人问及珠窝村有多大面积的时候,村里人自豪地告诉说,方圆左右有30华里,林地面积达18248.44亩,湖区水域面积达20521亩,河道沟域约2250亩,静躺着地域面积,无不让今天的年轻人们惊叹!又有谁知道祖先们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祖先们在山峦中留下的一沟沟梯田,一岭岭坡地,就是告诉后代儿孙们,那是以勤劳筑起的丰碑,是以血汗书写的诗篇。许多人曾记得,我也亲身经历过的在1976年,在国家建设占用了村里1308.24亩土地后,人均耕地仅有几分地的情况下,村民们战严寒,斗酷暑,三夏三秋农活有早战夜战的艰辛岁月。村里的粮食生产曾达到过29万多斤,成为村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劳动的汗水书写了历史,让今天的人都难以想象。
由于自然气候的影响,长年雨水少,不能满足山区农业的灌溉需要,山区劳役重,农业投入成本与市场价格倒挂,种地赔钱,不能维持生存,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谋生,使农村缺少了生气勃勃的景象,农村许多房子也成了无人住的空巢,也使村里仍存在的资源优势,未能使地域资源优势,为村民共同致富发挥出积极作用。最近几年,党和政府为推进农村的生态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实施政策。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号文件
年年都有新内容、新任务、新指标,从上到下,都在为农村的生态经济建设搭桥铺路,推进着农村经济的转型,一个不以牺牲自然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理念,在不断深入人心。最近,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做出后,使亿万农村欢欣鼓舞,中央实施的精准扶贫举措,着重实现“两个不愁三个保障”,让广大农民怎能按捺住激动的心情,不能静静地入睡。又如寒冷过后的春天,阳光照进了农村每一个角落,万种生机萌发出土壤,换来一个亿万富裕的世界。
珠窝村是永定河沿岸具有代表性的“水岸人家”,村民住宅200多处,有古建三跨院、四合院、三合院、日子院20多处,分别坐落在村里的两街四巷中。永定河从西向东绕村而过,四季河水长流,形成独特的地域生态小气候。村里具有地域性“黄金般”的自然优势,如何实现地域资源与政府各项政策的对接,如何在价值条件对等的基础上,实施对外的经济合作,如何借政策扶持与自主创业相结合,如何解决地域发展的民主性与政策有效服务的相结合,是2020年农村实现小康的关键。
我区险村搬迁改造工作正在进行时,珠窝村已列入生态旅游精品村的规划中。如何进行旧村改造,村民们有许多思想认识,究竟建设什么样规格的农村住宅才符合地域特点,才可留住乡情,记住乡愁,适合宜居,允许村民思考,集思广益,建言建策,汇集民意,力推农村宜居住宅。究竟怎样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建设用地,既达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宜居住宅建设相结合,又要消除急功近利的消极思想。在重温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时候,就显得在解决民生工作上是多么地艰巨和责任重大。
珠窝村的春天,就是地域资源优势的利用服务于农村致富,实现农村旧宅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村域80%的农村闲置住宅,用于珍珠湖旅游的居住、餐饮、休闲,度假,养老等功能性服务,弥补旅游景区多年服务功能的缺项。建立以珍珠湖景区为中心与地域性周边旅游资源,形成地域性旅游产业一体化的链条,缜密思考布局产业发展,培植经济增长支撑点。夯实农村资源优势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以滚动式的自我发展,力促地域性造血再发展,改变农村项目建设没钱完全靠政府,则以资源优势发展的盈利,来补充政策性扶持资金的不足。村域综合发展的布局,就会火起来,可规避许多潜在的农村矛盾,这是解决农村脱贫攻坚战的十分重要举措。鼓励村民人人勤劳,参与农村建设发展,闲、懒、靠、等是没有出路的。在党的政策阳光下,政策是机遇、是胆量、是气魄、是目标。勤劳促发展,勤劳促致富,勤劳的汗水一定会使含苞欲放的花朵更灿烂。
- 标题导航
- 区工商分局提高工商服务经济发展水平
- 前7月完成各项税收收入169481万元
- 区统计局“四个着力”迅速启动民间投资动态监测
- 说说什么是“避税天堂”和“避税天堂”改革
- 区工商分局加强房地产经纪行业管理
- 区国税局“金三”上线首日办税顺利进行
- 村官兄妹创建“小村琯”优质食材电商平台
- 区教委荣获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
- 暑假如何防止学生食物中毒
- 努力提升深山区学校办学品位
- 育园中学长白山科学探索活动结束
- 京煤总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举办培训
- 区质监局代码中心积极配合数据核查工作
- 区质监局评估重点场所电梯安全
- 人才高速路
古村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