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山是草就开花”这话不知谁说的。“百花山的传说故事比山上的花还多”许多人都这么说。今天讲个百花山神的故事,可不是传说,更不是神话,而是真事儿。
都知道百花山是首都北京的西花园,她担负着阻隔西部风沙,维护首都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可没多少人知道,半个世纪以来,几代林业人付出了怎样的心血,他们像虔诚的山神,日夜守护着这座美丽的花园。
保护区职工宋有全,就是这些可敬的林业人中的一员,今年56岁的他,至今已在百花山坚守了35个年头。年复一年,他重复着单调寂寞的工作,寒来暑往,不知不觉间已是满头华发,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交给了百花山。提起当年,他无怨无悔,说自己今生今世就是与百花山有不解情缘
一只水壶、一把镰刀、一袋干粮,这是宋有全每天必备的行头,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啃口发硬的干粮,累了席地或卧或坐。他熟悉山上的每一棵花草树木、每一块山石土地,就像熟悉自己家的炕头,一天不见就想得慌。
平凡的日子也有惊险。林子里常有捕猎者设置的“机关”,暗藏着杀机,稍不留神就可能发生意外。若碰上小的狩猎夹伤点皮肉,万一踩上大型的铁夹,就有伤筋动骨甚至生命危险。
尽管十分警惕,有次巡山途中,在一个走了不知多少次,做梦也没料到的地方,宋有全的左脚还是被夹住,幸亏常年巡山练就了麻利的手脚,忍住剧痛迅速用力掰开铁夹,厚厚的巡山鞋也帮了大忙。虽然有惊无险没伤着骨头,可还是流了不少血,他简单包扎一下,又一瘸一拐地继续巡山。像这样惊心动魄的事儿对他已经见怪不怪,只要看到偷猎者设在林子里的捕兽夹,他会想方设法把它拆除,这也是巡护的工作内容之一。
没人算得清这35年来,宋有全到底走了多少路,反正每天他最少要走30公里的山路。他是百花山高级造林更新工,夏季监测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同时,还要植树造林;冬季是防火期,滥砍滥伐、偷猎珍稀野生动物的事情时有发生,必须有人在巡逻站轮流值班。赶上下雪封山时,宋有全有时一个多月不下山,家人生病或者有事儿,他总是那句话:“你们想办法克服克服吧,我回不去。”
1997年冬天,大雪封山,宋有全、马丰民这个组已经连续值班三周了,由于无法及时补充食物,他们每天只能吃两顿饭,还要减少每餐的饭量。夜里风雪怒吼着拍打门窗,就像野兽在挠门,积雪把房门封住,早晨连门都打不开。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通车,给养什么时候送来。用装米的包装袋裹住脚和小腿,每天铲开门口的积雪,蹚着没膝深的大雪坚持巡山,硬是坚持到给养送到张家铺,还有很远的山路,他们下山背回来给养。
“山神”巡山从不徇私枉法。遇上自己村人盗砍林木,求他网开一面,他先批评教育,然后毫不留情依法处理。乡亲们不理解,说他也太不近人情了,一个村住着,睁只眼闭只眼不就行了吗?他回去上门给人家宣传法律法规,渐渐地这类事情越来越少。
自从百花山成为国家级风景区,每年旅游旺季到来之前,山上所有的水电管线维修养护,全都托付给了宋有全。每条山沟的水量和管网分布都装在他脑子里,春天把水管安装好引水下山,冬季上冻前依次把水管拆除,次年再重新安装,这几乎成为了他的专职。他还是山上资格最老的电工,一旦电路出现故障,大家第一个准会想到宋有全,因为他最熟悉线路的走向,排除故障又快又准,而且随叫随到从不误事。在他心里,百花山早已是自己的家。
宋有全常说:“每天爬上高高的山顶,绵延起伏的山岭一览无余,辖区的山林平平安安,这是我最开心的时候。特别是夏天,看着翠绿的群山,闻着各种花草的香味儿,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满身的疲劳也一扫而光。”几十年的陪伴,他已经把生命和情感都融入进了这片山林。
就像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普通平凡。正是有了这些百花山神,精心守护京西生态屏障,才有我们首都北京的碧水蓝天!
故事线索:百花山管理处
故事采写:吕秀玉


- 标题导航
- 法律顾问进村居惠民生
- 我区召开古村落保护工作专题会
- 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作用
- 徒步达人古刹探路
- 我区召开教育实践活动九大工委讨论活动调度会
- 区人大召开教育实践活动对照检查材料征求意见会
- 区领导检查S1线重点工程
- 中东海湾投资集团到我区考察
- 新老政协委员座谈联谊
- 区园林绿化局开展林地保护执法检查
- “假如我是社区居民”
- 社区居民赛风筝
- “防灾减灾”从社区做起
- 区义工联保护环境再现风采
- 区义工联母亲节组织亲子活动
- 入户送补偿 居民迎开工
- 大台街道清除地质灾害隐患
- “走进档案”
- 致门头沟区安全生产条件普查对象的一封信
百花山神:宋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