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位置上看,门头沟区地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长城文化带的交汇点上。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永定河千百年的滋养下,这一地区形成、发展起绚烂多姿的乡土文化。
概括来说,就有民俗文化、古村文化、古道文化、宗教寺庙文化、京西煤业文化、史前文化、长城文化、农耕文化、琉璃文化、元曲文化等“十大传统文化”。
门头沟拥有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个中国传统村落、14个北京市传统村落,包括知名度颇高的爨底下村、灵水村、琉璃渠村。全长约684公里的京西古道、千年皇家古刹潭柘寺、全国三大戒坛之首戒台寺、东胡林人等文化资源让门头沟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区、文化大区。
但在门头沟区的经济发展史上,挖煤采矿一度成为主旋律。
“刚回村那会儿,一门心思想着赶紧改善大伙的生活条件,眼睛盯上了后山的矿,对古道资源根本没在意。”水峪嘴村党支部书记胡凤才说。
1994年,在外干个体户的胡凤才回到村里担任村干部。那时候的水峪嘴村,没有产业,没有收入,甚至没钱缴水电费。村民住在山沟祖辈留下的房子里,大多无力翻修。仅靠在山沟外的河滩地里种玉米、谷子、土豆等维持生计。
如何让这个凋敝的村庄重新振作起来?开采后山的石灰石矿是“捷径”。
“那时候各处都在热火朝天搞建设,石灰石可以做水泥、漂白粉原料,有市场,销路也好,能够快速改变现状。”他回忆道。
在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水峪嘴村办起了采石场。到2007年,水峪嘴成了十里八乡中的阔村,仅村集体收入,每年就高达约2000万元。
当发展方式从资源开采转向生态友好,水峪嘴村的产业遭遇转型困境。2007年到2008年间,采石场关闭,集体收入归零。
那是老胡最焦虑的一年。村民失去了工作,村里成立的运输队也停摆了。新村的建设刚刚完成第一阶段,首批58栋新楼刚建成,第二批正在规划之中。怎么办?
“咱村历史上也繁荣过,驼队、商旅都从咱这儿走。”村民一句忆往昔的话,让胡凤才找到灵感。
和很多古村相比,水峪嘴的位置得天独厚——位于京西古道的起点。从村后的山往上走,就来到了京西古道景区。脚下,曾经粗粝的石板被磨得油亮光滑,大小不一、深浅各异的蹄窝成片出现。
千年古道的起点,就在修复后的矿山旁;山上的古道和关城,都在水峪嘴村的集体山林中。胡凤才带领乡亲们建起古道景区,并将两条山沟里闲置的古民居重新修整,变成民宿,吸引游客入住。
建设玻璃栈道、开发古道徒步等项目……一度陷入困境的水峪嘴村,重新找到了发展路径。随着游客增多,这里的设施不断完善,还修建了古道博物馆。不忙的时候,胡凤才就到馆里当讲解员,向游客讲述古道故事。
古道故事要讲得出彩,只靠一村之力远远不够。在区文旅局的带动下,门头沟挖掘古道文化,推动京西古道修复、保护与提升,打造了多条古道主题精品线路,串联了马致远故居、韭园等周边景区、美食、农业等资源。


振兴乡土文化赋能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