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门头沟遭遇了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区文旅产业发展遭受重创。经过一年的灾后重建,不少景区、园区、村落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重新起步后,为长期发展定下“小目标”。
以水峪嘴村为例,今年“五一”景区实现收入20多万元,“十一”数字继续上升。
“从来没有一次创业,能像今天这样得到这么多支持。国家支持乡村振兴,出台了很多政策;门头沟区政府打造诗画乡村,政策、资金、人才、经营模式等,对村里的帮助是全方位的。”胡凤才说。
京西古道景区旁,一座康养设施正在建设,建成后可以容纳400位老人居住。农耕文化体验园中,许多新项目陆续开放,如引自中国农业大学的鱼菜共生项目。胡凤才对下一步的发展信心满满:“未来的水峪嘴村,将是一个真正具有乡村特点又融合众多现代产业的生态田园。”
同时,门头沟区正在加快布局京西古道导引标识系统及周边配套设施,进一步健全京西古道管理和运维体系,并积极开展“京西古道”品牌发布及资源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到京西古道重点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后续运营中来。
韩永聪也酝酿着新计划。今年“五一”,重开的爨柏景区迎来了久违的客流,“爨舍”推出的“爨”字套杯成了游客们喜爱的文创产品。国庆假期,套杯出现在景区互动剧的舞台上,让韩永聪体验到了开发文创周边产品的甜头。这不,“十一”刚过,他就约上设计师,开始了“爨”字系列文创新品研发。
围绕乡土文化资源,忙起来的人越来越多。除了在各类活动、展示中担任讲解员,赵长安正手把手教徒弟,在窑火闪动间传承琉璃烧制技艺和知识。王德凤如今走到哪儿都爱带着景区工作人员小杨,他表达能力强、脑子好,已经可以把妙峰山庙会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乡土文化资源,正在门头沟人手里,重新绽放光彩。正如单霁翔在片中所说,在这片文化的沃土上,一定能够结出更充盈的文化硕果,让老区干部群众从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更好推动地区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


文化沃土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