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转型唤醒的,不止京西古道。
1925年,北京大学顾颉刚等专家曾考察妙峰山庙会民俗活动,开启了中国现代民俗学有组织田野调查的先河,妙峰山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发祥地”。其中,国家级非遗妙峰山庙会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庙会的历史风貌。
“从1993年恢复庙会开始,已经31届了。我们不仅保护了庙会的原汁原味,还汇集人才、进行直播,为提升妙峰山民俗文化品牌影响力贡献力量。”妙峰山庙会传承人王德凤说。每年,妙峰山庙会都会吸引来自京津冀的近百档传统民间花会朝顶进香。传统庙会必不可少的舍粥、舍馒头等参与式环节,也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香客慕名而来,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今年农历四月初一,妙峰山庙会春香首日,王德凤赶了一把时髦,走进直播间,在镜头前娓娓道来。为了加快灾后重建速度,推进全区文旅产业发展,今年的妙峰山庙会特别设置了门头沟区文旅发展分享会和主题沙龙,邀请专家、学者和非遗传承人直播,带领更多观众“云游”妙峰山,了解门头沟特色文旅路线、产品。
越来越多的游客逛完庙会后,前往妙峰山高山玫瑰园,感受千亩玫瑰园的瑰丽景象,品尝玫瑰咖啡,选购玫瑰精油、鲜花饼等。来到平西情报联络站,感悟抗战时期那些隐秘与伟大的故事。以妙峰山庙会为代表的民间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样板和典范。
50多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长安,则等到了窑火重燃。
琉璃渠村有“中国皇家琉璃之乡”之称,元明清三代负责皇家琉璃烧造。故宫、天坛、颐和园等皇家殿宇、园林的琉璃构件都是从这里烧制出来的。至今,村里仍保留“北京市琉璃制品厂”的牌匾,这个厂子陪伴赵长安20年。
琉璃渠村因琉璃而兴,也一度因琉璃烧制污染环境而“失色”。“从1993年入厂当学徒到2013年厂子关闭,我一直在。当年看着窑火熄灭,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老赵很是感慨。
2019年,北京制定三条文化带建设规划,其中一条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而琉璃渠村的琉璃窑厂,恰恰就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在市、区和运营方金隅集团的共同努力下,厂区启动改造。2023年2月24日,焕新升级的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了窑火重燃仪式,赵长安心愿得偿。
在爨底下村经营民宿的韩永聪的故事,异曲同工。爨底下村是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明清古村落,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开发旅游业,并渐渐成为京郊的热门景点。
但发展农家乐并没有真正改变这个村庄。服务质量不高、回头客不多,让所谓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
2017年,门头沟按照科学规划、保护风貌、传承文脉、改善民生、有机更新、适度利用原则,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政策。
其中,几乎遍布全区的古村落、古建筑让韩永聪看到了机遇。他回到村里,发展起精品民宿,带动更多人走进古村落、了解古村落、保护古村落。
如今,他的“爨舍”已成为门头沟精品民宿的代表,节假日几乎满员。在政策的带动下,门头沟回村创业的青年多了,各色的精品民宿、创意景区让古村落旅游褪去“虚火”,走上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
乡土文化有群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