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
从4月8日北京正式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至5月8日,北京医改已“满月”。作为全国优质医疗资源最为集中的北京,率先启动取消药品加成和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药品采购、医保支付、分级诊疗、服务价格等同步配套改革,全面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可谓是在医改深水区的“中流击水”。
根据北京市卫计委的数据统计,自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以来,北京医改成效亮点纷呈:一是药品费用和药费占比实现了双下降。三级医院门急诊次均药费与3月相比减少9.6%;住院例均费用减少4.1%;住院例均药费减少17.7%。二级医院门急诊次均药费减少14.8%;住院例均费用减少14.1%,住院例均药费减少24.0%。CT、核磁检查工作量与改革前相比增加了5.5%和20.1%,费用减少了45.5%和24.4%,共节省费用1.1亿元。二是分级诊疗效果初现。医改实施以来三级医院总门急诊量减少15.1%,二级医院总门急诊量减少7.2%。一级医院及社区服务中心门急诊量增加3.4%,一些普通病常见病逐步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普通号就诊人次为855.5万,减少11.9%;副主任及以上号别就诊人次为208.2万,减少15.9%。三是药品阳光采购降本明显。通过北京市政府搭建的网上药品阳光采购平台,药品阳光采购累积节约费用约4.2亿元,节省幅度达8.2%。这一组组数据正是北京医改成效最好的“注脚”,数据的背后更是一项项便民惠民的改革举措,以及带给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就医“获得感”。
“为民、惠民是北京医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群众在改革中得到实惠,是衡量改革成效的最重要标准。”医改,涉及到对现有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就医理念、就医秩序的深刻调整,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系统性的制度设计和战略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北京医改收获点赞的同时,也有一些患者关心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药费降了,挂号次数却增多了。据媒体报道,有部分医院医生为了多挂号而刻意减少开药量,患者以往一次挂号就能开齐的药品量,医改后却得至少两次或两次以上,加重了患者支付“医事服务费”的负担。二是医改后跨科开药收紧造成挂号次数的增多。三是分级诊疗“最后一公里”建设仍需发力。由于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美好就医图景仍难以实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正是对改革本身最好的考验。这些细节上的问题看似微小,如果从改革初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任其发展不仅会阻碍改革的进程,更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助力全民健康,医改是一场“重头戏”。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北京医改已经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构建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全优质、高效、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康的社会环境,通过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医改仍需要更多敢啃硬骨头的勇气、更细更实的便民举措,才能破解这道世界性的难题。
- 标题导航
- 第二届“万步有约”职业人群健走激励大奖赛启动
- 我区召开中共门头沟区代表会议
- 我区开展“5·15”国际家庭日暨“最美家庭”亲子生态体验活动
- 我区召开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
- 国家旅游局到我区潭柘寺镇调研
- 我区召开环保督察工作会
- 第六届“职工杯”乒乓球比赛举办
- 淤白村举办第十届民俗文化节
- 区法院多措并举积极解决劳动纠纷案件
- 我区启动2017反恐宣传周活动
- 打印遗嘱,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 子女之间签订的各自赡养父或母一方的协议是否有效?
- 区城管局开展占道经营专项整治
- 华夏公证处开通涉外公证“一趟式”线上服务
- 普法游戏走进龙泉雾小学
- 全国网络消费教育进农村活动在我区举办
- 保护好证件 谨防个人信息被冒用登记
- 诗人采风活动在我区举办
- 我区第六届书法篆刻临帖创作展开展
- 区市政市容委强化渣土车监管维护地区环境
- 七棵树西街社区宣传控制吸烟条例
- 区地下空间综合整治工作协调小组开展地下空间联合执法检查行动
- 市妇联到我区开展调研评估工作
- 区妇联“四步走”开展低收入村帮扶
- 天气转暖 勿随便下河戏水
- 广告
- 大峪中学分校举办优秀班主任评选述职
- 大峪二小附属幼儿园举办亲子远足活动
- 龙泉小学举行防震安全讲座
- 区质监局开展医护用品检查
- 区质监局实地核查许可证年审
- 区质监局“两项专项治理”工作启动
- 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 育园中学开展国学教育
- 京煤总医院促进新医改政策深入落实
- 人才高速路
医改便民还须更细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