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琴
清明时节,播进唐诗的细雨浸润着对于故人的思念之情,又滋生出一连串青枝绿叶般的追忆与怀想。我从手机里搜出一个号码,真想拨通后问问作荣老师:您在散文中把重病喻成死亡的预演,却为何超越常规和家人朋友的心理承受,直奔生命的终极呢?
韩作荣是我内心崇敬的诗人老师。以前并不认识。1999年7月,我在西单图书大厦选购一批诗集,其中一本是《韩作荣自选诗》。书名含了作者名,自然容易记。封面一幅作者吸烟的侧身像,颇有鲁迅之风骨。更是那些诗歌,独特的感悟和表达方式引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诗境。诗章不论长短,“最珍奇的是那种来自生命内趋力的沉重而庄严的人本精神。本身所具有的深层语言意象的精神表达性”——(老岛),更令人震撼。后来得知,这本集子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00年9月,在文化宫书市淘到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昌耀的诗》。吸引我的不仅是诗人的诗,还有韩作荣老师的序亦或评论《诗人中的诗人》。参加诗刊研修班,指导老师寇宗鄂先生,引见我认识了韩作荣老师。第一印象是外表消瘦,但能够感觉到他骨头的棱角和力量。如他的诗文。2006年9月,在王府井书店又买到一本他的散文集《半醺宅随笔》。感觉他的散文和诗一样深刻凝练,睿智并幽默。他在《明哲的聪慧》中说:“人,是通过文化造就的,人性只有通过文化的滋养才能完善……一部好书有如对一处富矿的开掘,动表土和打深井的开掘所得会有悬殊之别。”而韩老师的书,对我来说,恰恰是滋养感性和涵养知性的深井和富矿,被我无数次贪婪地品读和汲取。正如他所说:“那么多的书籍只是种子,当时间将这世界涂改得面目全非的时候,尽管土地贫瘠,我仍要选择良种,种我自己的粮食。”
也许上天怜我对作荣老师作品的钟爱,2007年6月7日,在西单图书大厦又购得一本他的《诗歌讲稿》,厚厚的,近400页,是诗歌理论与实践的融和。读这本书,像身处一所生动的诗歌大讲堂。后来,参加中国诗歌学会的采风创作活动,和作荣老师渐渐熟了。在大连鲅鱼圈举办诗歌高端论坛,三位论者之一是作荣老师。另外两位是张同吾和叶延滨老师。针对有些人热衷于流派的研究,他们引用了高尔基的一句话:“我不知道什么流派,只知道有好诗和坏诗。”精彩的论断和引用令我至今记忆犹新。在鲅鱼圈的时候,我和作荣老师开玩笑:“我早就是你的粉丝。”并历数读过的他的那些书。为使他深信不疑,还举些重点章句。旁边的同吾老师笑着说:“看来是真的。这些内容编不出来。”作荣老师也笑了。
2012年初,筹备地区诗歌学会,聘请诗歌界的一些老师出任顾问,我忐忑拨通作荣老师的电话,商请此事,并邀请他参加活动。他欣然同意,我很感动。当年7月中旬,我们与中国诗歌学会、北京作家协会共同组织了一次诗歌采风创作活动。那天上午,本来9点钟开会,作荣和宗鄂老师不到8点就到了。他们说,怕堵车,老早就从家出来了。开幕式上,李小雨老师代表诗歌学会致辞后,作荣老师即席讲话。他说:“其实,对于北京,我是外地人,在这里待三十多年了。如果还有点时间,我很愿意到这里来,因为城区的空气太污浊了,实在有点活不下去的感觉,甚至喘气都困难。能有这么一个好地方,空气好,风景好,水好。实在难得。其实人的生存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阳光、水分和空气。这是最普通的,恰恰也是最致命的。所以,我觉得像门头沟这样,有百里画廊;有古老的村落;有灵山秀水;有深厚的文化积存。既有自然的生态,也有人文的历史。是一个非常好的所在。听说门头沟地区小煤窑都关了,以旅游产业为主,这是大自然给的。很多画家都在门头沟建房购房,包括我非常尊敬的师长张仃先生,每年我都要来看他几次,现在他去世了。这个地方是十分有吸引力的,我想以后,在城里住的人,最后都要考虑搬到这里来。尤其是老了之后,我觉得这个地方最好的是自然生态环境,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切,多少钱都买不来。我相信,这里的灵山秀水,一定会给我们很多灵感;我们这些诗人,也能写出和绝妙山水相衬的诗歌。
在三天时间里,作荣老师和大家一起参观了治理以后的永定河和门头沟的五条沟,包括门头沟的源头;考察了灵水、爨底下等古村落;勘踏了历史悠久的京西古道;寻访了小桥流水环绕的马致远故居;登上了定都峰上的定都阁。回去不久,他就寄来了用钢笔写的三首诗稿。分别是《门头沟》、《马致远故居》和《石头村子》。他这样写《门头沟》:“当一个地名被煤尘薰染因门前污浊的水沟而命名/有人说,这烟雾迷濛之处/连鸟儿的羽毛都是黑的/ 这离城很近的地方/缘于心理的距离/却感到颇为僻远/可当你看清这里的本来面目/才发现/她竟少女般明净清纯……”他用对一代元曲大家的轻诉进入对《马致远故居》的刻画:“这就是你的小桥流水人家吗……恍惚中 你的雕像站立起来/一袭长衫随风鼓荡/须发若古道的衰草/迎着西风 残照 老树 枯藤/吟一曲肝肠寸断的 歌谣/那是瘦马的蹄铁 敲击石板/零落破碎/呜咽的 声音/干硬的词语 分崩离析/如石块堕落 惊飞黄昏里的黑鸦/这是何等惨痛 衰败 苍凉/频临绝境的叹息/可这互不连结 断裂的语句/却以透骨的哀伤 让一首小令/成为流传千古的 绝唱。”看了双石头村建在石头上的房子,作荣老师写道:“一栋栋石头房子/依山势上升/居高临下/竖起石头的城堡/石墙砌垒在石头之上/整座山都是地基……”生动的意象,抽象的语言界定感知,准确地契合事物的本质。如此短的时间,作荣老师敏锐捕捉,倾情创作的诗章,不仅是对门头沟自然山水历史人文的精辟洞悟,也体现了对门头沟人的真挚情感。除作荣老师以外,李瑛、李小雨、程步涛、峭岩、寇宗鄂、顾子欣、张庆和、崔墨卿等20余名优秀诗人和本土作者共创作了百余首以京西门头沟为主题的诗歌佳作,不仅成为地区文化的宝贵财富,并且对诗歌艺术的发展、传承和促进地区生态旅游经济繁荣,都有着绝佳的意义。这些诗章,是对家乡非同寻常的诗意阐释。这种打造充满了高雅和精致的品味。虽然从古到今,写京西的诗歌和诗人不在少数,但是我想,若干年后,后人诵读这些作品,犹如今人品读李杜。
国庆节前见到作荣老师,他送我一本新近出版的《韩作荣自选集》,还说有时间再写几首门头沟的诗,编一大组,在报刊发表。我万分感激。
才一个多月,作荣老师就走了。阴冷的11月14日,送别作荣老师,从八宝山回来,把他的几本书整齐排列在写字台上,逐一翻看。看到这样一段话“虽然一些著者易腐的肉体已在这世界消失,但其鲜活的灵魂仍在著作中活着……那该是真正的不朽。”
作荣老师真正不朽!2013年12月29日夜
- 标题导航
- 严厉查处企业环境违法行为
- 我区成立全国首家“绿色银行”
- 弘扬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门头沟
- 我区召开反腐倡廉主题教育活动部署暨“勤廉之星”表彰会
- 黑河沟、城子沟上游治理项目开展顺利
- 区领导与市金融工作局经易控股公司领导座谈
- 春暖梨花开
- “四步走”推进经济普查能源统计
- 专项检查激光笔
- 搭乘京张冬奥快车 大力发展滑雪产业
- 创新 发展中的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
- 养老护理员
- 区科委开展
- 区工商积极推动
- 区人力社保局提升工资业务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
- 石龙工委开展参观黄安坨毛主席批示纪念广场活动
2014-04-09 总第792期
上一期下一期
真正的不朽
——怀念韩作荣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