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子俗称风秧歌,已入选我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表演方式为:女的手持小竹板,男的手打霸王鞭,舞姿造型多,注重曲线美,讲究韵味。原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在沧州地区流传并以沧县、南皮县为盛,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1950年后,由老艺人殷书清、贾西庆、殷玉起等人引入西石古岩村。其传统内容多是表现男女爱情和民间生活的,有《茉莉花》、《放风筝》、《绣手绢》、《老妈叹》、《相思》、《探情郎》、《小天台》、《妓女悲伤》、《尼姑思凡》等节目。表演形式、演员人数、服装头饰等据节目情节需要而定。现已演变为由同等数量男女表演的集体舞了,显得欢快,引人入胜。
落子的引入,与西石古岩村人口结构密切相关。前面提到的殷书清等人均来自河北省沧州,是到东石古岩村从事灰窑工作的。当时来自河北沧州的人共有四批:第一批和第二批在1949年以前,共计30余人;第三批在1949年10月以后,共计20-30人,殷书清、贾西庆二位老艺人就是这批来的;第四批在1953年,共计70-80人,其中包括殷玉起老人。这四批人落户在西石古岩村,据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张金水讲,西石古岩村在1950年属于地多人稀的一个村,当时该村只有5-6户30余人,张、王、陈三姓是当地的原住村民,通过河北沧州人前后四批的到来,才使该村达到现在近100余户320余人的规模。
落子在西石古岩村起始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据殷书清老人讲,那个时期大多数来自河北沧州的人都在灰窑上班,加上下苇甸公社、大台公社的人共计有200300名工人,统一归色树坟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工人们每天顶着星星上工,再顶着星星下工,每天这样周而复始,工人们单调乏味、两点成一线的生活。当时的灰窑领导为了更好配合大跃进大生产开展,开始挖掘工人的文化娱乐方面的才能。于是,河北沧州籍工人的落子就成为当时宣传形式,就在这一年第一支落子队诞生。第一批落子队员有殷书清、殷玉起等10人。他们利用傍晚下工时间排练,1958年当年就参加了多场宣传演出活动。大的宣传活动:在安家滩煤矿、王平村煤矿俱乐部都参加过演出;小的宣传活动:就是串工地,当时哪里有农田水利工程,他们就到哪里演出,还自编节目段子做宣传口号,像“1958年人民就得大干,兴修水利大整粮田”,等等。当时,工地远处他们去过九龙山,近处到过东石古岩村,这种宣传表演形式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历经三起三落后,2006年9月,西石古岩村村史上第三支落子队成立,有队员35人,教练还是殷书清,这时他已是74岁的老人了。
为了西石古岩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葆青春,不流失,该村党支部抓住有利时机,投资万余元购置服装,恢复“落子队”,参加各种演出活动,延续至今。


- 标题导航
- 区教委扎实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
- 区委党校秋季干部主体培训班结业
- 赞美丽军庄 展梨乡风采
- 区民政局做好国庆期间安保维稳
- 区农业局加强秋季动物卫生监督执法
- 区政协召开第九届委员会常委会第13次会议
- 要树立责任意识积极推进工作
- 区政协委员参观档案展
- 我区与张家口等区域警务合作促安保
- 棚改新区将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
- 智慧家园幼儿园重阳节慰问83名老人
- 前8月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3%
- “十一”环境保障工作区城管局全面启动
- “做自己的首席安全官”
- 区商务委保障国庆、两会期间商务行业安全稳定
- 快乐学法迎重阳
- 区社保中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进基层
- 区公安分局开展反恐处突演练
- 共同推进慢性肺部疾病康复治疗模式研究临床项目
- 区少年宫开展校外教育机构教师专业评展
- 黑山小学安全意识植根心中
- 一年级家长会助推移动云课堂项目研究
- 区人口计生委走访慰问“亲情牵手”家庭
- 如一缕清波 浸润孩子心田
- 大峪中学初中部师生行走京西古道
- 城子街道举办早期教育知识讲座
- 区人口计生委开展模拟面试活动
- 老有所学求上进
西石古岩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