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茜
琉璃渠琉璃烧制技艺远近闻名,琉璃渠村有着悠久的琉璃烧造历史,自元代起为皇家烧造琉璃,从此戴上了国字号的桂冠,700余年薪火不断。
如今,年近80岁的李朝元掌握的琉璃烧造绝技可谓炉火纯青,也是目前健在辈分最高、资历最老的琉璃师傅,真可谓龙泉镇琉璃渠村的“活历史”。1959年新中国十大建筑、1970年天安门大修,都有李朝元的心血,尤其是天安门的琉璃瓦,就是李朝元亲自配的釉。
说起当时的情景,李朝元仍历历在目。“天安门大修那时候,周总理指示天安门琉璃瓦颜色要庄重一些。我是村里国营瓦厂配釉车间班长,这活儿就搁我身上了。自古以来,皇宫琉璃瓦都是‘中黄’色,天安门琉璃瓦要深到什么程度才庄重,又不能跟故宫的瓦比起来扎眼?我前后烧了10多种颜色的样品,周总理亲自定的‘深中黄’,最后就是按这个色给天安门烧的瓦。”
李朝元拿过来一个里面装满照片的影集,一张张翻看说:“你看!这个就是当年一起为十大建筑赶工‘抱火蛋’的同事。”上世纪五十年代兴建“新中国十大建筑”。当时的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北京站等八个工程都需要琉璃渠生产的琉璃瓦。
当时工程量大,加班的事儿常有。李朝元说道:“不等第一道烧好的瓦坯完全冷却,我和同事们穿上棉大衣戴上棉手套就从窑里往外抱,头发眉毛经常被爎焦,一趟下来连鞋底都湿透了,腰也直不起来了。当年虽然累点儿苦点儿,但心气儿足!现在参加十大建筑的老伙计们都走了,就剩我和老伴儿了,连个能聊天儿的人都没了。”
琉璃渠村有着700多年的皇家琉璃烧造史,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烧制官式琉璃的世家名匠,比如民国以来琉璃烧造“上三作”的“稳作(雕塑)”郭万隆、朱启录、武文志,“窑作”肖瑞稳,“釉作”朱庆华等名家。李朝元正是肖瑞稳、朱庆华两位大师的徒弟,而他老伴儿范淑英则是郭万隆、武文志惟一的女弟子。随着朱庆华、郭万隆、肖瑞稳等老名家谢世,李朝元和老伴儿也成为了琉璃瓦行业里资格最老的老前辈。李朝元也有7位正式的徒弟,而李朝元指导过的学生则难以计算。上世纪80年代初,李朝元在厂里给小青年们搞技术培训,从市里和京郊延庆、昌平来的学员坐满了琉璃渠小学的3个教室。
李朝元自豪地比划着,北京所有国营、民营琉璃瓦厂,论技术渊源都得追溯到琉璃渠,缺了琉璃渠人建不起琉璃瓦厂。“过去窑厂为了谋生,匠人没有掌握琉璃技术‘全活儿’的,只能学到烧窑、配釉或塑坯其中一种技术。新中国成立后,我有机会学到了师傅们的绝活儿,我和老伴儿掌握了琉璃瓦烧造的全过程技术,我也不能自己藏着掖着,要传授给徒弟们,让琉璃瓦发扬光大。”
2011年,李朝元和老伴儿的弟子赵长安成为北京市第三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作传承人,同时琉璃渠中学还把琉璃烧造作为特色课程引入了学校。李朝元说,琉璃渠的琉璃烧造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公布了传承人。现在传承人都是“稳作”方面的,“釉作”、“窑作”的传承人还是空白。希望能把这方面的传承也重视、保护起来。
虽年事已高,但李朝元心心念念的还是琉璃。这几天,家人已经和医院确定了腰椎手术的时间,等做完手术恢复好了,他最想干的事儿就是“上天安门广场转转,看看人民大会堂、看看自己当年亲手烧制的琉璃瓦。”

- 标题导航
- 倡 议 书
- 琉璃技艺“活历史”心系传承人
- 我区与京煤集团召开座谈会
- 区领导分别到镇街调研
- 苛罗坨村定向安置房项目建设加紧进行
- 街旁绿化带遭毁坏
- 市民踊跃报名争当“最美家庭”
- 区政府与各镇街签订人口调控工作责任书
- 平凡的农家女髙守环
- 爨柏景区民俗文化驻场演出季周末上演
- 军庄镇举办“红十字传播进家庭”知识竞赛
- 潭柘寺镇实施公务自行车外出办公制度
- 王平镇加大镇域内永定河道清理
- 用真诚擦亮窗口用奉献书写平凡
- 妙峰山镇防范检查促安全
- 潭柘寺镇万寿菊绽放助力旅游发展
- 区工商分局“四评”机制做好案卷评查 推进依法行政
- 我区多部门取缔示范大街无证照经营主体
琉璃技艺“活历史”心系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