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峪街道剧场东街社区,81岁的崔学孟老人潜心红色收藏四十多年、自费办展览二十余次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崔老也被誉为“红色经典收藏家”。
走进崔老家,从进门映入眼帘的对联到16平方米的卧室,从靠墙的书柜到书桌台面,满满当当地全是藏品。其中有一副对联讲得好: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看得出来,这既是主人收藏的初衷,也是一名老公安、老党员对党无限忠诚的铿锵誓言。
熟悉崔老的人都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就开始收藏毛主席像章和伟人资料。只要是与共和国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烈士相关的、富有革命象征意义的物品、作品,他都视若奇珍。所以他的收藏范围比较宽,涉猎物件也很广,例如:照片、图片、绘画、书法,还有枪套、弹夹、军号、肩臂章,等等,而这些归结起来冠以“红色”,也的确非常适宜。
收藏,很多有钱人讲求的是升值,崔老不是。当年是在节衣缩食中,执着于自己的红色爱好。他经常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每周至少要到报国寺或潘家园等旧货市场淘两次“宝”,那时他的积蓄并不多。即便到1989年离休,工资才160元。有一次为买《毛泽东手书真迹》,他竟花了400元钱。崔老就是这样,为了淘个喜欢的宝贝,花多少钱都舍得。他说,红色收藏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陶冶了革命情操,享受到了精神的富足和快乐,一个字——值。
至今,崔老收藏毛主席像章已达万枚之多,其中有很多属于绝版,十分珍贵。像章有装入“毛泽东像章珍藏册”里的,有装成镜框的。家里放不下了,就搬到儿子所在单位摆着。每当翻开珍藏册,讲述着毛主席各个历史时期的故事,他都神采奕奕,绘声绘色。无论是井冈山上灰色的八角帽,还是天安门城楼上那身“国防绿”,就好像他自己曾经穿过似的。看到一枚枚像章排列出的各种图文形状,能想象得出,老人家是用了怎样的心思。崔老还经常指着墙上镜框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这个岁数的人,都是毛主席给解放的,人不能忘本哪!”
崔老情有独衷的收藏品,是1960年英国记者拍的一张长幅合影照片,发表在当时外文版的《人民画报》上。2003年,他从报国寺地摊儿上淘得,并专门找朋友翻译了说明文字,精心打印在照片下面:“1960年7月21日,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回国。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到机场迎接。”崔老感慨道,这正是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要求我们偿还外债的时候,毛主席压力有多大呀!这次谈判虽然“掰”了,但毛主席带领所有中央委员到机场迎接,是有政治考虑的。主席就是要让他们看看,咱中国人有骨气。照片上,合影者从容淡定,70多人像群雕,大有“梅花欢喜漫天雪”之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崔老自豪地说,直到现在,国内还没见过这张照片。有几位领导手里珍藏的类似作品,也是我送的。
崔老收藏,贵在传播。自2001年开始,崔老每年都会自掏腰包少则过千元、多则近万元,到社区、到党校、到区博物馆等单位举办各类展览,而且亲自为大家讲述红色经典故事。“毛泽东主席诞辰110周年像章和图谱展”及“怀念邓小平图片展”、“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建军80周年图片人物实物展”、“周恩来110周年大型图片和实物展”等,让这片革命老区的土地上不断回荡着红色旋律。
崔老办展还有个特点,就是结合形势,自己设计、编辑和布展。每次办展,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并全力支持,也得到了朋友和观众的赞赏。他作为门头沟区民间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红色收藏不仅凝聚着他更多的情感与精神追求,同时也是为了继承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向社会释放正能量。媒体采访报道称:“崔老暮年,壮心不已。”
故事线索:大峪街道剧场东街社区故事采写:李迎杰

- 标题导航
- 倡 议 书
- 琉璃技艺“活历史”心系传承人
- 我区与京煤集团召开座谈会
- 区领导分别到镇街调研
- 苛罗坨村定向安置房项目建设加紧进行
- 街旁绿化带遭毁坏
- 市民踊跃报名争当“最美家庭”
- 区政府与各镇街签订人口调控工作责任书
- 平凡的农家女髙守环
- 爨柏景区民俗文化驻场演出季周末上演
- 军庄镇举办“红十字传播进家庭”知识竞赛
- 潭柘寺镇实施公务自行车外出办公制度
- 王平镇加大镇域内永定河道清理
- 用真诚擦亮窗口用奉献书写平凡
- 妙峰山镇防范检查促安全
- 潭柘寺镇万寿菊绽放助力旅游发展
- 区工商分局“四评”机制做好案卷评查 推进依法行政
- 我区多部门取缔示范大街无证照经营主体
红色收藏家:崔学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