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大姐,她高高的个子,眉清目秀,还操着一口安徽口音,一开口便知不是本地人。但是她却是一名社区干部,还是一名人民调解员,把社区这些老住户们的矛盾纠纷调处得井井有条。她就是袁春梅。
可能有人好奇一个外地人怎么当上了首都的社区干部还能调解社区纠纷?原来袁姐是一名光荣的军嫂,她2000年随军来到我区定居。凭借着热心、责任心在2006年当上了龙泉镇东南街居委会干部,又从2009年开始了人民调解工作。
有时会有人问:调解又累又麻烦,还费力不讨好,这里又不是你的家乡,也没多少你的亲人,你怎么还这么尽心尽力?袁姐这时会把自己的座右铭告诉大家,“一枝一叶总关情”啊!我是一名军嫂,走到哪里,哪里便是我的家,哪里是家,哪里就有情,我怎么能不尽心尽力呢?
其实,最初袁姐只负责社区的老龄、残疾工作。负责老年人、残疾人工作需要多入户多走访,细心的袁姐在入户时总喜欢仔细了解对方的愿望,并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袁姐的调解才能渐渐展现出来。就这样,袁姐试着干起了调解工作。没想到一晃五六年,调解工作越干越顺手。袁姐说想干好调解没别的,就是要做个有心人,时刻想着“一枝一叶总关情”,用“真心”对待每一个人,处理每一件事。
有一年,临近春节,东南街社区一栋居民楼1单元2层的楼道灯突然起火,所幸有惊无险,但是这次小火灾还是导致整个楼道夜间无照明。楼里上年纪的住户可不少,夜间黑暗的楼道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人身安全。
惊魂未定的居民很快想到这个责任由谁承担?楼道没有照明找谁维修?可能这时大家会说当然找物业啊,物业责无旁贷!可是大家有所不知,这个居民楼根本没有物业,平时的卫生保洁都是由居委会承担。居民们想来想去,便决定联合起来找居民楼的产权单位要说法,但是问题显然没有他们想得那样简单。
这栋楼的产权单位一共有两家:一家是A单位,一家是B单位。两家单位各说各的理,谁都认为自己没有义务维修。居民十分愤怒,但也没有办法,最后来到了调委会找到了袁姐。
见到这么一大群人围到调委会,还有人余气未消地嚷嚷:“如果没人管,我们就打市长热线、就上访。”袁姐便知道一定是出现了影响居民生活的集体性问题。袁姐先稳住大家的情绪说:“什么事儿啊,还用惊动市长大人?看看我们能帮什么不?”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把情况跟袁姐说了。袁姐听罢心想:这大过节的,出现这样的情况,万一老人上下楼出个危险可不是小事儿!于是袁姐说:“我先帮大家再联系联系,大家别激动,等我消息好吗?”多年来大家了解袁姐,也都信任袁姐,便都回家等消息了。
袁姐劝解完居民,便马不停蹄开始着手解决问题。袁姐琢磨着问题的关键是这栋楼权属不清,所以想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搞清楚这栋楼的历史背景。经过几通电话,还有对一单元住户的走访,袁姐终于厘出了一个思路:1单元住户大部分为A单位职工,但在房改时单位就将房产卖给个人了。因为自主买卖,有三户已经不是A单位职工,所以A单位才不愿进行维修。但是袁姐考虑到大多数住户还属其职工,认为此事还是应该由A单位出面解决最合适。
厘清思路,袁姐立即与A单位方面联系,努力沟通的结果很遗憾,对方还是以产权已过给职工和居民为由拒绝维修。
看到这事多半天还是没有进展,有人说别管了,这种事本来也不是调委会的责任。但袁姐想到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居民出行存在危险,还是不忍心不管,便决心再试试!再次和A单位沟通时,袁姐一改之前请求帮忙的态度,较为坚决地说:“我虽然只是代表居民表达意愿,并没有权利要求你们维修,但我还是建议你们从职工利益出发,帮助解决。因为居民上午说不行还要到单位聚众反映问题,我也不希望大过节的发生这样的情况。为避免矛盾激化,请贵单位再考虑一下,其实只是小问题很快就可以处理好,如果需要现场勘查我可以协同。”
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管用,没过多久,A单位派人前往居民楼现场查看。最后经协调:1单元的14户居民均摊材料费用,A单位提供人力维修。
当天晚上,楼道的灯便亮了。居民都觉得袁姐的工作效率太高了,一天就搞定了。但谁知道这一天袁姐费了多少周折呢?但是看到亮起来的灯,袁姐真心觉得值得,这下居民可以踏实过年了!
袁姐就是这样一名军嫂调解员,她用军人的责任心,用军嫂的爱心,时刻想着自己的调解座右铭,干着最普通的人民调解工作。她说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说一枝一叶情生花。肖瑶/文


军嫂调解员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