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名字,普通的穿着,不普通的是她的语文教学探索,她就是东辛房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岳素霞。
2007年开始尝试诗歌教学的岳素霞,小有心得。近五年来,她把自己写作优势转化为课堂资源,以此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教书育人,诗化于行。岳素霞说,小学阶段,学生兴趣行为萌动,更需要启蒙。
接手新班,孩子们十岁上下,起步阶段的确很难。她指导学生大胆尝试仿写,于是,学生们就仿成了这样的句子:
茂密的森林是鸟儿的天堂,可无情的炮弹,让它们无家可归,这究竟是为什么?美丽的花园,是孩子们娱乐的场所,可遍地的弹片,阻挡着童真的脚步,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样的学习、引导,让学生感到既轻松又有趣,觉得那是一个可以驾驭的世界,他们也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文字。
课内的诗歌毕竟是有限的,课外的诗歌天地是广阔的。为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路,岳素霞每天都给学生挑选一些经典的儿童诗,利用晨检十分钟让学生读一读,以开阔视野,丰富积累。
次日依然会利用晨检时间,把学生习作在班中进行诵读,并选出优秀作品刊登在班内黑板报和展示板上。孩子的成就感增强了,从而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尽管有的学生不能按要求完成作业,她也从不批评,还是一如既往在班内诵读学生的诗歌作品,一如既往给予耐心指导,一如既往肯定孩子们的稚嫩创作。
这是一种教育暗示、一种表扬、一种推广,她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岳素霞的坚持,换来的是学生的改变和进步,不完成作业的同学越来越少。一篇篇真挚的作品,成了她与孩子们彼此沟通的桥梁,心灵对话的窗口。
学生们对诗歌逐渐有了感觉,越写越顺畅。结构整齐的,朗朗上口;长短句的,如行云流水;看似普通的,结尾处峰回路转。有的善于描摹景物,充满自然气息;有的长于说理,叙述中娓娓道来;有的温婉抒情,让人感同身受。
从课内到课外再到自由发挥进行创作,岳素霞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播撒下了诗歌的种子。写诗歌在班级形成了一种风气,涌现出了一批小诗人。班里的黑板报、展示板已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展示欲望,于是,她们创办了班级小报《小荷才露尖尖角》。从此以后,班中掀起了写诗的热潮,短的四五句,长的铺满了一张稿纸。
一天早上,天空飘着细雨。岳素霞走进班里,眼前的一幕,令她感动,于是她随即赋诗一首,其中几句是这样的:
张妍把头埋进单词/韩广琪在给小说梳理翅膀/乔鹤羽在整理读书角/班级的热心人/正描绘最美的图画
多雨的九月/把晨读打湿/同学们啊/你可知老师的希望
——她把看到的、听到的等都表达了出来。学生感叹道,原来这些也可以走进诗歌里。学生的写作思路被彻底打开了,诗歌的题材更加广泛了。
这样的坚持,一下就是三年。在诗歌的熏陶下,学生们的日常谈吐变得文雅了,口语表达逻辑性更强了,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了。“真诚、优雅、和谐、向上”的班级文化逐渐形成,人人读诗、人人写诗的班级特色越发凸显出来。
2014年5月,岳素霞班出版了诗集《稚言童叙》,著名诗人马淑琴为诗集写了序言,学校为她举办了专题研讨会——就这样,32名学生带着这样一份丰厚的礼物与特殊的经历,毕业了。
今年,岳素霞接的新班,依然采用了诗歌教学,用诗歌启发、影响学生。她说,要把梦想的种子种进孩子们的心里,让孩子们因诗歌而精彩。故事线索:巩景茹故事采写:李迎杰


诗意课堂 别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