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的一天,李成英走出龙门口沟的草铺,背着篓子到南坡收土豆。当他装满一背篓土豆,刚要下山,对面山上传来枪声。李成英赶紧躲进一片密实的蒿子棵。他从密密的蒿子缝隙往外看,只见他这侧的清水尖山上全是日本兵,远远看去一堆小黑点儿。占据髽鬏山主峰一带的是卫立煌率领的中央军,双方对峙一阵以后,日本鬼子一次次向髽鬏山冲锋。一群轰炸机像一队恶鹰,向下俯冲,扔下一枚枚炸弹,卫立煌部队占领的髽鬏山被炸得掀起一片土浪。随后,又是鬼子的冲锋。天大黑了,枪声熄了,硝烟散去。李成英摸黑下山。这一天,李成英,这个安家庄村15岁的男孩子,偶然之中看到的是国民党中央军和日本鬼子展开的战斗。就在李成英的蒿草缝隙可视范围,卫立煌部消灭了鬼子一个骑兵连。
髽鬏山战役之后,安家庄村村长李文斌带头组织起以抗日保家救国为宗旨的保家救国团,后在中共地下党的支持下,发展成为真正的抗日武装队伍,1938年春,率部参加八路军,被命名为平西游击第一总队,号称李文斌支队。在艰苦的岁月里,李文斌支队坚持抗战,多次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势力,并且为共产党八路军输送了近千兵源,被称为八路军的“人贩子”。1938年秋天,李成英报名参加了这支抗日队伍,并利用各种方式和机会坚持抗日斗争。
日寇为长期占领中国,从三家店往西修建“同唐铁路”。沿着永定河边儿,安家庄、落坡岭路段由日本大仓组承建。劳工队伍里有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他是李成英。一天,中共地下党员李文波找到李成英,让他想办法从工地上弄些雷管火药。李成英整天挖土抬土,接触不到火药雷管,心里很着急。他结识了打眼的工友李素中,就要求跟李素中学习打眼。于是,俩人一盘钎,一个打锤,一个扶钎。炮眼打好了,可装药的是日本人和一个朝鲜人,他们对雷管炸药看得很严,根本不让别人接触。
过了几天,日本人的“间组”大柜(公司)伙房缺个挑水的,李成英被村长李成云推荐,进了大柜。挑水的活儿很累,不但要挑饮用水,还要把洗澡的池子挑满。李成英为了寻找机会,默默承受着。他每天看着日本人和那个朝鲜人背着装雷管炸药的箱子进进出出,耐心等待。一天上午11点多钟,那个朝鲜人背着箱子从外面急匆匆地跑回来,把箱子放在西房的地下室药库,跑着去了院东南角的厕所。李成英想,大概他是闹肚子了,机不可失。于是,他疾步走到西房,进了地下室的药库。幸好门开着,药箱子也没锁。李成英赶紧从里面拿出一个蜡封的方盒,转到西房后面的院墙,将盒子塞进干打垒的墙洞里,外面又堵上一块石头。然后,又若无其事地挑水。这时,那个朝鲜人也从厕所出来了。
下午,李成英挑完水,又烧热一池洗澡水,天色已晚。刚想回家,日本人下令,把所有人集中到院里。鬼子个个脸色阴沉,叽里呱啦地喊着话。李成英心想,肯定是为雷管的事。那个朝鲜人畏缩地站在那里。突然,一个日本人朝李成英喊:“你的铁炮的,拿了没有?”“我的不明白。”李成英也朝日本人喊。“你的铁炮的拿出来,金票的给,你的撒谎,死了死了的……”李成英仍然若无其事地说:“金票的好,可我的不明白。”日本人让李成英脱了上衣,又脱了裤子,还脱下鞋。李成英一直装傻。一直折腾到半夜,实在找不到证据,才把李成英放了。
次日,李成英照旧挑水,那个朝鲜人却不见了。过了一个多月,李成英才把墙洞里的雷管取出来。晚上,到村前街的石碾旁边,交给了李文波。又过了些日子,李文波将一双軍鞋塞到李成英手上:“那些雷管正好是100枚,那可就是100颗地雷呀。上级首长表扬了你,这是奖励你的一双軍鞋。”从那以后,李成英借着挑水的机会搜集情报,然后及时送给地下党组织。
后来,李成英还参加了锯断鬼子的电线杆、卸铁道的夹板、捉拿汉奸等多次抗日斗争活动,也多次得到组织的表扬和奖励。
新中国成立后,李成英成为木城涧煤矿的工人,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在矿办公室主任的岗位退休。退休以后,又担任了13年的街道党支部书记或主任,多次被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先进工作者,获得多项荣誉称号,直到2000年,78岁的李成英才从街道工作岗位退下来。
安家庄的杜兴田是从大台煤矿退休的工人。退休以后,他总想把安家庄和李文斌等人抗战的历史记录下来。他找到李成英,让他写。李成英答应了。
从答应下来的那一天开始,李成英每天晚上从医院回来,把写抗战回忆当成最大的事情。他在一个小木柜上铺开稿纸,就着昏暗的灯光写作。老伴的病越来越重,不久就去世了。李成英处理完老伴的后事,又立即投入了写作。他说:“我都90岁了,必须抓紧在有生之年把这些经历写下来,才能对得起在抗战中牺牲的那些乡亲。”有时累得实在坐不住了,眼睛不住地流泪,他不得不躺下歇一会儿,再起来写。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2014年春天,老人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20多万字的安家庄抗战回忆和乡情民风民俗等文字资料。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和永定河文化博物馆的领导听说此事后非常感动,他们对李成英和杜兴田的文化自觉性和奉献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决定为他们出书。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日子即将到来的时候,李成英撰写的《安家庄往事回忆》出版了。这是送给抗战胜利70周年和家乡的最好礼物。故事线索:马淑琴故事采写:马淑琴


一位耄耋老人的
文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