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屈媛)险村险户搬迁工作是我区一项重大工程。我区在险村险户搬迁过程中,促进了我区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搬出了新生活、新生态、新产业。
我区2013年—2017年搬迁总计划为5镇39村。截至目前,共有5个村主体竣工;15个村开工建设(其中7个主体接近完工);6个村完成规划设计,准备开春动工建设;10个村正在制定搬迁方案、编制规划设计,争取今年9月或10月份开工建设;还有3个村为古村落(灵水、马栏、碣石),准备在2017年调整搬迁计划。
据了解,自2013年以来,我区险村险户搬迁工作先后出现了“法城模式”、“东马模式”、“炭厂模式”等先进经验。
法城模式是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召集村民代表,通过多轮的四议两公开程序,反复讨论、制定村庄搬迁方案,在具体过程中,法城村将每户的补偿明细标准化,拆分为门窗价格、地砖价格、新旧房屋等各种细项。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法城村将搬迁出现的问题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当面锣、对面鼓”地讨论解决,通过这种方式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民主化搬迁”。
东马模式是“一户一策、资金倒算”,即根据搬迁政策建房补贴金额,按照1500元/平方米的价格,倒算出每户居民能享受的免费补贴面积,多建面积部分由村民自筹解决,同时足额预留了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东马各庄村还首创了四个创新环节:一是根据村庄实际提出了“因地制宜、一户一策、原拆原建”的搬迁模式。二是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确定了一批质量好、价格低的家居建材,以团购的模式将价格压缩到最低,同时在村委会设立了村级“建材超市”,供村民自行选择。三是在搬迁过程中,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了公开公示,不仅将每户的搬迁户数、人数、政策补贴资金、建房面积、自筹资金等编制成公示板,贴在每个搬迁户门前,还形成了“一户一档”的档案管理方案。四是积极响应区政府减煤换煤号召,全村使用空气源热泵这种新型环保取暖设备。
炭厂模式就是在统筹村庄规划、统一房屋风貌的前提下,由村民自主进行房屋建设,在达到规划要求标准、通过验收后,兑付建房部分的搬迁政策资金及抗震节能改造资金到每户,同时预留了部分搬迁基础设施费用由村委会统筹组织基础设施建设。
与此同时,我区为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主线,还打造了一批精品旅游村庄,目前,清水镇洪水口村、椴木沟村,斋堂镇法城村,王平镇韭园四村、东马各庄村,妙峰山镇炭厂村等初见成效。随后计划准备实施的还有斋堂镇柏峪村、雁翅镇马套村、王平镇西王平村等。本着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按照农游合一、农民致富的目标进行总体部署。
洪水口村位于灵山脚下,搬迁前仅有38户民俗接待户,搬迁后168户全部具备接待条件。村庄整体布局按照“行水、寻路、观山、穿林”为主线进行,建设风景园林式的乡村酒店。在基础设施方面,全村采取电取暖,新村主路拓宽到8米,建设停车位共计473个,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洪水口村村口的一处民俗接待户,搬迁之前原有平房2套,建筑面积共450平方米,通过此次搬迁政策,发展民俗旅游接待产业,在不扩大原宅基地面积的基础上,新建房屋三层楼,外带地下室共计1800平方米。2015年国庆节正式营业,仅国庆七天长假收入约20余万元。
通过险村搬迁,目前,法城村、龙门口村、水峪嘴村、东马各庄村的搬迁农户已经入住,在搬迁避险、建设新家园的同时,还搬出了新生活、新生态、新产业和新农民。洪水口村有一户特困户,全家6口人,5个为智障人员,没有劳动收入,仅靠每年的残疾人补助和合作社分红来生活。搬迁前,全家6口人挤在72平方米的平房内,生活环境较差。通过搬迁政策,政府补助了27.5万元,该户自筹6.298万元,在村集体的帮助下新建225.32平方米的二层小楼一套。搬迁后,有线电视、电热膜取暖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生活品质实现了飞跃。
通过搬迁政策,我区在新能源的使用上走到了全市前列,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电热膜、太阳能、储能式热库、LNG(液化天然气)、氢烃油等新能源试点相继落地,根本上杜绝了劣质燃煤的使用,减轻了农民负担。其中,东马各庄村全村采取空气源热泵取暖,相关部门对其中一户60平方米的搬迁户进行了用电量跟踪。2014年,该户采暖季实际总电费1837元,政策补贴719元,个人负担1118元。按照2015年新政策,夜间谷电0.1元/度测算,该户预计夜间用电6123度,可享受补贴1224元,个人负担612元。极大地给住户提供了实惠。
险村险户搬迁促进区农村经济转型发展
搬出新生活、新生态、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