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非遗中国行总撰稿 韩胜勋
认识梅伟是在首钢搞宣传工作的时候,那时我在电视台做编导,他在汽运公司做宣传干事。由于有工作关系,彼此就认识了。
记的有一次电视台要拍个短片,介绍一部电影,我邀请了报社的记者,也邀请了梅伟。在拍摄中,梅伟对那部电影的见解比较深刻,所以我就多录了他几段,播出后产生了一些小的反响。
我对梅伟开始关注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一部连载在《首钢报》的中篇小说《窑主》,引起了我的注意。《窑主》主要是描写20世纪前半叶的京西煤窑,塑造了一个有些传奇但又非常真实的人物——苟国英,他在日本投降后那个特殊的时期,利用一个特殊的机会,当上了一座煤窑的窑主,因此从一个穷光蛋变成了一个颇有些钱财的土豪,便吃喝玩乐、找情人捧戏子,着实风光了一番。这则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当时就被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浸透泥土芳香的文字所吸引,我想:一个首钢的宣传干事怎么会了解那么多旧中国煤窑业的情况呢?感慨之余,我更是感到那些没有生命的文字,在作者的笔下竟如同柔软的泥巴,随心所欲地捏造出各种人物形象。
我写诗写歌词多年,但没有写过小说,因此我与梅伟探讨,怎么才能写出令自己满意的小说?梅伟说还是要熟悉生活,生活是写小说的基础。
虽然认识,我们并不是很熟悉,但我们注定是要熟悉的,这个缘分始于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文学创作提高班的学习,从那时起,我和他有了“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是文学让我们成了好朋友。
熟悉了,交往自然就多了,我们在一起讨论文学,讨论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其间我说我的见解,他说他的意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提高。
一次闲谈中,梅伟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我心中则有些担忧,能行吗?我想,毕竟他没有写过长篇小说,要驾驭一部长篇小说确实要费些心力的——组织故事,设计情节,书写文字……
之后,梅伟又多次表达了写长篇小说的愿望,我便问他准备写什么题材,他说就写京西的题材,还说京西这块土地上有许多可以挖掘的好题材,不挖实在可惜。
2013年底,梅伟告诉我,他已经动笔了,并兴致勃勃地讲述了小说的大致脉络。我问他,这“琉璃”的故事好写吗?这时我还是很担心的,毕竟这“琉璃”是中国文化、艺术、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是东方人的精致、细腻和宏大的具体体现,是建筑与艺术的深度融会贯通,表现起来难度很大,况且琉璃的生产制作离我们的视野很远,他熟悉吗?
我的担忧不无道理,虽然梅伟经历比较丰富,但根本没有接触过琉璃烧造行业,那么精深的琉璃行业知识从哪儿来,说白了,他完全是个门外汉嘛。再说小说中的情节是否能够吸引读者,小说中的人物又该如何塑造呢?
梅伟很快用实际行动打消了我的疑虑,一段时间后,他把前几章打印出来,向我征求意见。我看到他竟然从清末写起,娓娓道来。这马上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吃惊地问,这些情节是从哪儿来的?梅伟笑着回答,还是生活。
看来生活确实是创作的源泉。
2015年,京味长篇小说《五彩琉璃》出版了。我问梅伟,以后还写吗?梅伟回答,还想写一部,就写一部。我问,写什么题材?他回答,想把《窑主》改写成一部长篇小说。我又问,再以后呢?他说,那就不写了。
梅伟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