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伟
文学是一座金矿,谁都可以采掘。
我把这句话印在了京味长篇小说《五彩琉璃》一书的封面上了。
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我一直认为无论任何人,无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无论你是年轻人还是古稀之人,只要你愿意搞文学创作,那么文学就是你的金矿,你就可以随意采掘,你就可以从生活的金矿中采掘到金子。
我想采掘金子。
我把目光放在了京西这块土地上,我想那里的崇山峻岭肯定蕴藏着品位极高的金矿,肯定能采掘到“金子”。于是,我的眼光开始在京西大地上“搜寻”,盯住了千年历史的皇家琉璃窑厂,盯住了永远覆盖在紫禁城宫殿大屋顶上的琉璃瓦,那闪耀着金黄色光芒的的琉璃瓦。
那金灿灿的、光芒四射的琉璃瓦,不就是金矿的矿苗吗?!
但是,看到矿苗不一定能采掘到金子,要采掘到金子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此,我有意识地做准备工作。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开始有意识地找许多老年人聊天,向他们请教一些我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比如1949年以前的煤窑情况,比如某某某是如何当上煤窑窑主的,比如那些走窑的工人是从哪里来的,再比如什么人被叫做煤狗子……这样做的结果是我创作出了中篇小说《窑主》,而故事发生的鬼子窑就坐落在京西,是一座煤炭储量丰富煤层又浅的煤窑,一打就出煤。
读者会问,这座煤窑为什么叫做鬼子窑呢?原来,这样的叫法是因为日本侵华期间,某些日本人出资开了煤窑,这样的煤窑被老百姓叫做“鬼子窑”。鬼子窑是我和一位老人聊天时知道的,后来又向另一位老人打听,再次证实了那座鬼子窑的存在,并了解到在当时的门头沟,有多座日本人出资开采的鬼子窑,这成为日本侵华期间掠夺中国矿业资源的一个罪证。
我想,这是准备工作之一,也是搜集素材的一个方法,没有这个方法,一定挖不到金子。
聊天是搜集素材的方法,翻阅资料同样是搜集素材的方法,在准备创作《五彩琉璃》长篇小说过程中,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包括门头沟的《文史资料》,这些资料提供了大量素材,当然也有琉璃烧造行业的素材。可以说,这些素材是创作长篇小说《五彩琉璃》的基础。
大量的素材需要整理、需要去粗取精、需要归纳出一条或者几条故事的脉络,构成小说的主线和副线,从而完成一部小说的创作。
文学创作理论讲,素材必须提炼,这就是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正含义,如果没有高于生活的提炼过程,只是记录生活的流水账,三分钱的酱油二分钱的醋,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不能称为作品,也绝不会成功。所以,我在创作《五彩琉璃》的时候,坚决避免流水账,并借用评书艺术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艺术表现手法,尽量不给读者留下拖沓的感觉。
其实,文学作品有记录历史的功能,特别是在明清以后,长篇白话小说在记录历史故事上,充分发挥了这种功能,比如《三国演义》,比如《金瓶梅》,比如《水浒》……当然,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作《三国志》来看,不能把张飞怒打督邮的情节当作真实的历史事件来读。所以,小说就是小说,小说不是历史,但是,小说应该给历史留下一点什么。
一位文学挚友问我,京西这座文学金矿还能挖出金子吗?我明确地答道:虽然有许多作者在京西这座金矿中挖掘金子,并且已经挖到了金子,但是,京西的文学金矿蕴藏丰富,还有很多很多的金子没有挖出来。他又问我,哪座金矿的蕴藏更多一些呢?我说:京西的古代历史遗存、现代历史遗存和当代历史遗存,都是蕴藏丰富的金矿,你可以睁大自己的慧眼,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就能准确地选择一座金矿,并深入挖掘埋藏在地下的金子。
京西还有许许多多的题材,京西还有许许多多的好题材,在等待着勤奋的挖金人去挖掘。
由梅伟(王新生)创作的京味长篇小说《五彩琉璃》近日获得了北京市写作学会2015年度创作奖,并入围第三届北京剧本推介会优秀作品。
小说《五彩琉璃》是一部反映清末到卢沟桥“七七事变”之前几十年间,有关旧北京琉璃烧造行业的小说,共38章,40万字,题材独特,故事情节动人,老北京风情浓郁,是第一部反映中国琉璃匠师为民族工业献身精神的京味文学作品。该小说在讲述京西琉璃烧造故事的同时,还用大量笔墨描写了清末民初的老北京风情景物,并注重使用老北京的一些方言,对话多采用口语,符合人物性格,细节真实生动,读来感觉平易近人、熟悉亲切。作者对书中人物的描写极尽笔墨,使其栩栩如生,其中的故事情节也更为曲折、扣人心弦,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妙趣,引人入胜。
这部小说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发扬光大民族工业、讴歌琉璃匠师们的爱国精神和誓死保护民族工业秘密的无畏行为,进行了积极的描述和表现。


文学是一座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