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京西时报》桃李年华,不胜欢喜。查阅第一张报纸,《创刊寄语》声声入耳,句句撞怀。倾听百姓心声,感受读者心脉,尽心竭力做好人民群众想看、爱看的报纸,这正是我们以及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不曾忘记,时报给予我们作家协会每一位会员的厚望。近10年的赠阅,每一期报纸何尝不是一份期待与叮咛?一次《京西时报》读者座谈会上,我们有幸和仰慕已久的编辑老师们面对面地交流,畅谈文明与文学建设,不禁坦言:副刊,是我的最爱。因为它能活生生、具象而清晰地贴近生活,艺术地再现着人生况味,和我们的情感更贴近。除了富于色彩较浓的现实意义,更是在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精品,使得我们愈发乐见喜闻。
作为作者,我十分感谢编辑老师的眷顾。其实,我更愿意把这些机会留给孩子们。这些年,区文联高度重视并倡导作家进校园、进课堂。作家协会原主席马淑琴老师10多年率先垂范,不仅播撒了文学的种子,让种子生了根、发了芽,硕果满枝,还更多地植入了让孩子们爱上写作、继而更爱读书的养成教育。是啊,赓续老区文脉,造福京西后代,同样是我们作家的责任。
不由想起10年前,东辛房小学开启了“东方少年中国梦”首届新创意中小学生作文大赛活动。我受谭峰校长重托,和语文老师们座谈,和学生一对一交流,对上交作文进行“重点指导”。当六(1)班李彦博的《血梅花》最终摘获了大奖,便有了我重返讲台、开始了一校到多校“文学进校园”的漫漫长旅。回望自己指导过的诗文,除了各级报刊发表、获奖、结集,仅“花蕾”专版(专栏)发稿就近百首篇。这里不得不说明一下,文友们曾不解我在文后不标注自己姓名的做法。我不止一次回应:只要孩子、甚或他们的老师能因此感受到一种激励,便是我所希望的。
常想到自己爱上写作,是因为老师曾把我的作文当范文在课堂上读过,我深知被老师肯定的力量,毫不夸张地讲,是写作、是文学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也愿意把这些带着体温的经历、包括经验和教训分享给孩子们,从而启迪他们的创作意识,为大语文时代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确,《花蕾》为孩子们搭建了习作展示的大舞台,而这个舞台的价值和意义,已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或预知,相信这就是责任和担当,这一点,《京西时报》做到了。仰赖于各位领导的垂爱,我也曾带着一群小编辑、小作者走进了区委大院,踏入了时报和电视台“大编辑”的工作室。参观和学习打开了孩子们的眼界,拓展了认知,他们马上将亲历变成了文字。其中,赵子齐同学的《“小编辑”的“大梦想”》2019年3月13日在《永定河》副刊刊发,他这样写道:“我们先来到了《京西时报》编辑部,随着贺老师一起来到了美编室,看老师们怎么排版。随后,编辑老师们给我们讲了一些编辑的知识,在编辑部让我记忆最深的一句,就是:‘每一份报纸,都是我们门头沟的一张文化名片。’每张报纸都是报社全体人员辛勤努力的成果呀!记者、美编、责编和校对,要反反复复审查好几遍呢……”孩子们说得没错,这种见识,没有经历是没有感知的,由此可见,孩子们的所得,也是书本上学不到的,读副刊容易上“瘾”,特别是读孩子们的文字。《花蕾》像澈亮的镜面,让孩子们能通过文字发现自己,给孩子们更多理由认识自己,翻阅见证着孩子们成长的文字,读来还一如从前温馨而美好,仿佛又回到了当年。——这些花蕾般的孩子,因为文学助力而获益多多,载誉满满,不能不说未来可期,文学赋予孩子们太多梦想,《花蕾》蕴含着别样的芬芳。
思想的羽翼从来都是向美而生,向阳而长。品咂《京西时报》的初衷与坚守,感受它的清冽甘醇,恰似此刻高举的美酒。所以,我要再次感恩文学,从梦想起飞,我感恩所有的美好和遇见。感谢为门头沟文化建设、发展而辛勤劳作的人们,更要向副刊致以深深敬意:副刊,为我们孵化出了梦想与飞翔的羽翼,这是《京西时报》创造的奇迹,副刊功不可没。
- 标题导航
- 独立工矿区获国家转型政策支持
- 门头沟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 北京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启动超高清示范园项目建设
- 檀谷冰雪心愿季启幕 点亮冬日浪漫新生活
- 西城非遗走进清水镇
- 纪念门头沟解放75周年
- 门头沟区四套班子领导带头为甘肃青海抗震救灾捐款
- 门头沟区政府召开常务会
- 读者 作者 编者
- 致敬“永定河”
- 一路走一路歌
- 一棵树
- 晓看红湿处,回眸20年
- 与你相约 遇见美好
- 耕耘的沃土精神的家园
-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 致敬《京西时报》
- 学习进步交友欢喜
- 爱着咱“自家”的报
- 汩汩活水注清泉
- 尺牍情缘
- 杏花消息雨声中
致敬“永定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