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末,我应邀为《京西时报》创刊10周年写过一篇题为《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贺稿,而后的10年间,我在时报上阅读了文友的许多精彩作品,得以许多的人生启迪与感悟,在时报创刊20年之际再写拙稿,以聊表对时报的庆贺之言。
《京西时报》,是家乡的报纸,是门头沟区的窗口,家乡人看家乡报,自然带着一种浓浓的亲情。我喜欢时报,尤其喜爱副刊,在那个文学板块里,版面鲜活、图文并茂,那些鲜活灵动的诗句,那些形散神聚的散文,那些多为下里巴人的小说,充满着地地道道的人间烟火气。那些带着乡音的文章,尽管比名人大家尚有不及,却也卓尔不群,别开生面。
作为时报的喜爱者、拥戴者,我退休后重新拾起撂荒多年的拙笔,欣然加入文学创作的队伍,依据时报重在当地、服务于民的特点,潜心文学创作。在创作题材上,我的这些小说、散文、杂记,并非凭空杜撰,而是在熟悉的农村生活中掏捞出来的。譬如小说《傻三儿》《笛声悠远》;散文《家乡的老槐》《水井里的乡愁》《碾出来的岁月》等等,写的都是家乡的故事,将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人和事投放于作品里,让他们的喜怒哀乐与社会同在同进,不仅显得格外亲切,自然也就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亦使我融入了《京西时报》这个大家庭之中。
在与报社的来往中,先后结识了多位《京西时报》副刊的编辑,他们个个热情而真诚。现任副刊编辑贺京梅,就是一个颇有才华,而又爽直开朗之人,每次谈论稿件,都热情洋溢。我知道报社的编辑工作很忙,唯恐耽搁了她们的时间,便主动告退。她似乎看出我的意思,总是笑着说:“没事的,上班耽搁的时间,下班了可以补回来。”又说:“编稿人与撰稿人的相互交流,相互了解才是最为重要的,这样才能知道阅读者的需求,才能不断提升报刊的质量。”话语不多,但我悟到了什么叫责任!
对于《京西时报》,我由喜欢到参与,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喜爱写作的人来说,最能感受到的是创作的快乐。我喜欢创作,更喜欢创作的过程,文学创作,是作家作者孤独枯燥而又乏味的劳动,一篇文章的创作,需要反复思考,不知要熬多少个不眠之夜,方能把那些零乱飘飞的文字,梳理成令人较为满意的作品。
路,有笔直平坦,亦有曲曲弯弯,都是为着自己的目标,才在人们脚下不断伸延拓展,《京西时报》拥有自己发展的目标,自然也要坚持走自己的路。时报创刊10年,从无到有,成就呈现,如今又10年,已是硕果累累,彩霞满天。“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京西时报》不断汲取新的东西,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峰顶登攀;它犹如一方灵动的池塘,清澈纯净,明亮如镜,因为,它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其输送活水。何为活水?首先,离不开党的政策导领,其次,拥有众多真诚的读者,再就是一批批前仆后继的创作队伍。
奇迹是靠一代代人努力创造的,文化亦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传承。《京西时报》承载着门头沟人的希望,肩负着服务人民的责任,衷心祝愿它在文学的百花丛中,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 标题导航
- 独立工矿区获国家转型政策支持
- 门头沟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 北京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启动超高清示范园项目建设
- 檀谷冰雪心愿季启幕 点亮冬日浪漫新生活
- 西城非遗走进清水镇
- 纪念门头沟解放75周年
- 门头沟区四套班子领导带头为甘肃青海抗震救灾捐款
- 门头沟区政府召开常务会
- 读者 作者 编者
- 致敬“永定河”
- 一路走一路歌
- 一棵树
- 晓看红湿处,回眸20年
- 与你相约 遇见美好
- 耕耘的沃土精神的家园
-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 致敬《京西时报》
- 学习进步交友欢喜
- 爱着咱“自家”的报
- 汩汩活水注清泉
- 尺牍情缘
- 杏花消息雨声中
汩汩活水注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