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的最爱是文学文字、读读写写。从早年伏案一笔一纸“爬格子”,到这些年守着电脑敲键盘、发邮件,不知不觉追梦了几十年。每次翻开媒体上曾经刊发的一篇篇文字,不难发现相伴相行时间最长的还是家乡的《京西时报》。
记得2003年9月《京西时报》试刊之时,报社王建州老师第一时间将报纸诞生的消息告诉了我,从那时起,我的笔下又多了一个笔墨情怀、放飞梦想田园,而且追着它的足迹散文随笔、乡愁情怀地书写了20年。
20年,流年似水,冬去春来,《京西时报》从活泼少年成长为卓资英俊青年。《京西时报》走过的20年,就像一幅山水相依的永定河文化画卷,浓墨重彩地描绘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绿色发展建设蓝图愿景,也为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笔墨抒怀、追梦理想搭建起一方舞台。
20年,与《京西时报》亦师亦友、相伴相行,无疑是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学习提高的20年,是为爱而坚守的20年。
有人说,若要作品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此话千真万确,为此,自己努力多读名篇佳作,多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多写生活中的故事。每落笔一篇文章,都用心对待每词每句,力争让文字雅俗共赏,可读性更强。欣慰的是,经过粗磨细研,大多作品都开花结果。比如,根据我区创建文明城区构思润笔的“八论”“四论”,结合社会热点话题撰写的“京西视角”“视点”评论,以传承书香文化为主题的几十篇“推荐好书”等文章,不仅适时刊登在了《京西时报》相关版面、栏目上,而且得到有关部门领导和编辑充分肯定。
业余写作如同农民兄弟打理庄稼,只有勤奋耕耘、精耕细作,方可有所收获。自己的作品多为随笔而动、有感而发,或情怀乡音、军营记忆,或名胜游览、新城建设,或书香阅读、杂谈短论,可谓一散、二杂、三短。欣慰的是,这些“散杂短”文章仍然得到了编辑厚爱,特别是通过在《京西时报》这个平台上“学而时习之”的淬炼,笔下作品越来越成熟,有的文章陆续刊登在省市级报刊上。如,讲述我区独特历史文化的《早年的门头沟火车站》《马致远故居》《琉璃之乡琉璃渠村》《京西金顶妙峰山》《定都峰上定都阁》《京西太平鼓》《当年的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等,都刊发在了《中国电视报·京华杂谈》专版上。通过撰写这些文章,也让自己对我们这座老区的历史文化,有了多维度认知与深度崇敬。
“愉快的生活是由愉快的思想造成的。”我很喜欢牛顿这句话。换言之,写作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进行文学创作,在讲故事,不如说也是在愉快思想、丰富人生、美好生活。特别是新时代的今天,打造幸福美好生活,首先需要培育健康文化思想,让灵魂回归自我,回归生活。20年来,对《京西时报》的一往情深,对文学创作的仰慕崇敬,如果说用什么词汇形容最贴切,我以为就是热爱与坚守。
过去20年,《京西时报》为门头沟这座革命老区生态立区、文化兴区、科技强区,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文化活力,在新时代文明城区、幸福城区、绿色山区建设中续写着华彩篇章。自己作为《京西时报》的热心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将继续关注我区发展建设和美好愿景,继续在抒写新时代、描绘新生活和讲好家乡故事这篇文章上,用心、用情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新意的作品,不负《京西时报》为文学爱好者搭建的这一舞台。
- 标题导航
- 独立工矿区获国家转型政策支持
- 门头沟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 北京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启动超高清示范园项目建设
- 檀谷冰雪心愿季启幕 点亮冬日浪漫新生活
- 西城非遗走进清水镇
- 纪念门头沟解放75周年
- 门头沟区四套班子领导带头为甘肃青海抗震救灾捐款
- 门头沟区政府召开常务会
- 读者 作者 编者
- 致敬“永定河”
- 一路走一路歌
- 一棵树
- 晓看红湿处,回眸20年
- 与你相约 遇见美好
- 耕耘的沃土精神的家园
-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 致敬《京西时报》
- 学习进步交友欢喜
- 爱着咱“自家”的报
- 汩汩活水注清泉
- 尺牍情缘
- 杏花消息雨声中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