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白驹昼夜不停,正快马加鞭地在光阴的缝隙中一闪而过,在萧萧黄叶闭疏窗的初冬季节,我手捧一份沉甸甸的报纸,满眼陷入一种深情的沉思。在时光流逝中,一份报纸或副刊,能陪你一路走来,不觉已经走过20年,那如烟往事剪不断理还乱,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情思。
追忆《京西时报》创办10周年的时候,报社召开了一次读者座谈会,当时的刘学主任带领报社的年轻团队,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敬业、真诚、坦率、热情、奔放……把热心读者当成娘家人一样亲切。自从那次座谈会后,与《京西时报》就有了情同手足的不解之缘,留下了一幕幕难以忘怀的美好往事。记得有一次刘学主任对我们几位业余作者说,多给《京西时报》投稿,多写为门头沟区文化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他当时甚至大胆设想,可以在报纸副刊开设一个专栏,就叫“京西文化人”。这之后,我们就分别接触和采访一些对门头沟区文化发展作出贡献或取得一些成就的文化人,比如张广林、刘德全、何建忠、安全山、袁树森、齐鸿浩、马淑琴、张孚、康阿青、张心坤、朱德友、韩济民、姚宝良等,用人物速写的形式,写出千字小传,然后朱德友老师为每位文化人配画速写肖像。《京西文化人》专栏与读者见面后,引起很大反响。
后来,永定河副刊编辑为了与《京西时报》副刊作者取得密切联系与沟通,建立了时报撰稿人交流群,把区内一大批写作者,包括部分区作协会员紧紧地团结在《京西时报》周围,定期沟通交流,鼓励撰稿人多投稿,并结合区里文化发展情况,在微信群里与撰稿人定期征稿,比如“门头沟的故事”或永定河文化方面题材的征稿,激发了撰稿人写稿和投稿的热情。编辑还在报纸副刊策划推出《文化纵横》专栏,鼓励撰稿人在写门头沟文化的同时,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副刊的文化内容。在她们热情的鼓励下,我写《门头沟的故事》的同时,也写了读《红楼梦》的一些随笔文章,比如写宝钗的高冷、妙玉的续诗、晴雯的痴情、曹雪芹的身世或砚台等。也写了读唐诗宋词的一些散文,尽量用现代语言,风趣诙谐地写传统故事,把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新编”一样再现出来。比如《桃花又在笑春风》,写崔护《题都城南庄》唐诗的故事等。这期间,也激发我写了不少《门头沟的故事》,比如《春风又绿永定河》《弯弯山路门头沟》《悠悠我心红叶情》《我爱龙泉》等,抒发了我来门头沟工作和生活30余年,反把他乡作故乡的那份对异乡依恋和热爱的情感。也写了琉璃渠如火中凤凰涅槃的五彩琉璃和曹雪芹与琉璃渠村的传说、三家店古村的商旅诗情、城子村崇化寺的禅思、潭柘寺的二乔、圈门的窑神庙与河南街的乡愁等,回眸这一篇篇有关门头沟故事的拙笨文字,真应该感谢《京西时报》读者和编辑的鼓励及鞭策,我才写下那些歪歪扭扭的文字,记录了我对门头沟的无比热爱和对永定河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喜爱。
我爱京西门头沟,更喜爱这份带有滚烫温度和温情的《京西时报》,它就像一个多年的知心知己的老朋友,与我不离不弃保持密切的情谊,让我在迟暮之年的无欲无求之中,舍不掉它的这份依赖和钟情,如陈去非《怀天经智老因以访之》这首诗中写道:“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一个客居他乡的人,在读诗与写诗的光阴中度过那些淡泊的日子。祝愿这位意气风发的年轻朋友——《京西时报》,充满正气与豪情,带着满身的正能量,带着对门头沟这片热土的深深挚爱,走向春天和未来,去迎接更加美好和绚丽的明天。
- 标题导航
- 独立工矿区获国家转型政策支持
- 门头沟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 北京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启动超高清示范园项目建设
- 檀谷冰雪心愿季启幕 点亮冬日浪漫新生活
- 西城非遗走进清水镇
- 纪念门头沟解放75周年
- 门头沟区四套班子领导带头为甘肃青海抗震救灾捐款
- 门头沟区政府召开常务会
- 读者 作者 编者
- 致敬“永定河”
- 一路走一路歌
- 一棵树
- 晓看红湿处,回眸20年
- 与你相约 遇见美好
- 耕耘的沃土精神的家园
-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 致敬《京西时报》
- 学习进步交友欢喜
- 爱着咱“自家”的报
- 汩汩活水注清泉
- 尺牍情缘
- 杏花消息雨声中
杏花消息雨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