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文委文化科供稿 “太平盛世鼓太平。”京西太平鼓是北京西部地区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始于唐代,盛于明清,2006年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几百年来,京西太平鼓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具北京风情的民间艺术,成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通过“玩儿鼓”愉悦身心、促进和谐。
清代文人写的北京风物诗中记述有:“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见终”的诗句,所以京西太平鼓也称“迎年鼓”。击打太平鼓取其“太平安乐”之意,故每年旧历腊月初一至来年二月初二,民间男女请鼓匠将太平鼓修饰一番,就在农家的庭院街巷嬉逗玩耍起来,以表达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翼。咚咚的鼓声和哗哗的鼓环声到处可闻。
京西太平鼓属于人体动态文化,经过逐代人的传袭依然具有朴实无华,健康向上的艺术特色。其表演形式以边打边舞为多见,鼓点丰富,现存的鼓点有:大扇鼓、小扇鼓、圆鼓、追鼓、拉抽屉、串胡同、逗公鸡、摇头跪、四方斗、扑蝴蝶,视觉、听觉和谐统一;律动呈现出人舞鼓、鼓缠人、人鼓合一的特点,节奏变化表现情绪不同;音乐上鼓点以单鼓点(四分音符)、双鼓点(八分、十六分音符)为主可打出轻重缓急不同特点。唱词一般以人物、典故、时令花草及大实话为主,曲子是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声音高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由于太平鼓的打法很多,风格各异,活动在不同村子里的艺人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三家店村太平鼓,特点在“力”,动作奔放,动感性强,“大扇鼓”尤为典型,脚下有跺劲儿和刨劲儿,身上有拧劲儿和艮劲儿,胯的左右扭动突出,双肩的颤动增加了动作的力度。扇鼓时前俯后仰,难得停顿,真有“抖肩踮踵不自持”之感;东店村太平鼓,特点在“稳”,一步一个脚印,脚下见高不见远,扇鼓动作力量强、速度快、棱角分明、动作起伏幅度大、鼓缠身而舞;大峪村太平鼓,特点在“俏”,体现了婀娜多姿的女性美,舞姿轻柔、手腕婉转、脚下重心在足后,腰间似弯柳,动作流畅自然。特别是“小扇鼓”最后一拍翻鼓,既有瞬间的停顿,又是前边动作的延伸,形成一种曲线美,很有俏劲儿;炭厂村太平鼓,特点在“唱”,既有边打边舞,也有间打间唱。太平鼓的鼓声阵阵,有如春雷滚滚。鼓与环的清脆连响,配以舞者雄健的舞姿,为祖祖辈辈的京西人留下美好的眷恋与憧憬。
为使京西太平鼓这一古老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2008年2月28日,我区三家店村的高洪伟成为京西太平鼓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传承人。在以传承人传承、发展为主的基础上,还注重广泛培养新的传承人,开展一系列培训班下乡、进社区,指导业余团队;确立了大峪二小、新桥路中学、城子职教中心三所学校为京西太平鼓传承基地。至此,京西太平鼓已走进了乡村、走进了社区、走进了学校。人们重拾旧日美好的回忆,尽情舞动着心中的喜悦。
现今,京西太平鼓还从最初的庭院街巷登上了艺术的大舞台,曾参加1984年庆祝建国35周年、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北京奥运会活动表演、CCTV首届“中华鼓舞大赛”、建国60周年群众游行及联欢晚会、“北京——台湾,京味儿之旅”等国家大型赛事、节会、文化交流活动。更走出国门,参加了“北京风情舞动悉尼”、“北京风情舞动洛杉矶”、“你好,首尔节”等文化交流演出活动,赢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
中国农民脚踏实地地从远古走向今天,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间文化。我们相信,在京西这块热土上,在京西人的热爱与舞动中,京西太平鼓这朵民间艺术之花,必将绚烂永久,常开不败。
- 标题导航
- 我区推出廉政动漫宣传片
- 区领导听取我区规划实施评估阶段成果汇报
- 让教育踏上快速发展的“风火轮”
- 我区召开惠民型煤方案落实工作会
- 区政协委员视察采空棚户区改造建设工作
- “接通线”听意见 真落实
- 箱外垃圾扰路人
- 王平镇万寿菊长势良好
- 城管加大力度查处违法行为
- 我区积极做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和跟踪服务工作
- “京西门头沟”政务公众微信账号正式开通
- 区医院成立早期肺癌筛查诊治中心
- 为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奉献爱心
- 区红十字会募捐方式:
- 永定镇11村与信托公司签订“富民5号”
- 区妇联组织“专家服务月 妇女学技能”活动
- 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
- 图片新闻
- 区义工联参加法律实务培训
- 区义工联获特色党建品牌评比二等奖
- 区义工联参与民政局组织的党建交流活动
- 龙门新区六区积极宣传节约用水
“非遗”项目——
京西太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