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转眼我来京煤总医院已经一十五载。十五个春夏秋冬,记载着我——一位青年医师的成长历程,从一个懵懂的青年医师逐渐成长为科里的骨干力量,也记载着京煤医院的发展变化。京煤医院见证了我的成长、成熟,我见证了她的发展、她的辉煌。我们就好像一对互相牵手、互相搀扶、互相鼓励、彼此支撑的母子,一起经历着成长的喜怒哀乐、风霜雪雨,共同见证着雨后彩虹般的靓丽辉煌。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这是一位维也纳的艺术家说的。这是多么优雅而浪漫的生活,我喜欢这样的生活。然而我的生活是,我不在家,就在医院,不在医院,就是在去医院的路上。作为一名医生,在那风花雪月的日子,却没有风花雪月。回头看看已是多年,迎来送往的白昼与黑夜延续着更美、更真的光华。每天守候在ICU病房,总会感受到重症患者对生命的渴求,医生的责任与使命时刻在我心头涌动。
我出生在医学世家,从小耳濡目染,非常崇拜父亲和叔叔,他们精湛的医术,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医学院。
2000年7月,我来到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刚刚踏入医院的大门、穿上崭新的白大衣走在病房的走廊,我满腹豪情,觉得终于可以用所学的医学知识医治患者了,一切都那么美好。
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距离。工作在重症医疗加强病房,每天看到的是一张张痛苦的面庞,每天都要经历与生死进行分秒必争的重症抢救考验,还经常会受到家属的不理解、指责、谩骂,我犹豫过、彷徨过,但是我知道我深深地爱着这个职业,我愿意为它付出一切。我懂得:每一个生命都应该享受到应有的尊重、每个生命都关乎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每个家庭的和睦又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作为一名医生不单单是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应用到患者身上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病人乃至病人家属的角度思考问题,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才能达到治病救人最佳的医疗效果。
当经历了2003年抗击非典的洗礼和2009年与甲流的抗战,自己终身从事医生的信念更加坚定。2009年的一天夜里,我收治一名气道出血、呼吸衰竭、神志不清患者,在做气道开放过程中,发现患者为困难插管,面对分泌物四溅的情况,我没有退缩、没有放弃,经过3小时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完成了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为患者病情的稳定提供了保障。事后得知,这是门头沟区第一例甲流患者。
2009年,我从协和医院学习回来,先后开展了床旁持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与治疗;有创或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等多项新技术和新业务,提高了危重病人救治的成功率。特别是CRRT的开展,为重症胰腺炎治疗又开辟一条途径。通过这些新业务的开展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些年里,我先后在多个期刊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文章,曾主导的《以PEEPi指导选择PEEP在煤工尘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获得北京京煤集团责任有限公司创新成果三等奖。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拼搏,于2014年底,顺利完成了副主任医师的晋升工作。
京煤医院这颗在京西地区冉冉升起的新星承载着几代京煤人的梦想和寄托,挥洒着多少莘莘学子的辛勤汗水与泪水。“努力工作承担职业责任、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共同的使命,将我与京煤医院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作为一名医生,我愿以阿波罗及诸神的名义宣誓:我要恪守誓约,矢忠不渝。对传授我医术的老师,我要像父母一样敬重;对新来的同事,我要悉心传授医学知识,竭尽全力减少病人痛苦。作为京煤医院一份子,我愿意坚守在临床第一线,用我所学的医学知识帮助那些需要我帮助的每一位患者,一视同仁、竭尽全力。我愿意同医院共同成长和发展、共同见证京煤医院的辉煌。封永顺/文
- 标题导航
- 我区召开第166次安保维稳例会
- 利用优势资源 推动地区发展
- 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建设水平
- 严格落实责任 坚决打赢硬仗
- 优化空间布局 带动产业发展
- 下大力气改善城乡环境
- 区人大常委会召开专题报告会
- 全区以奖代补“治”环境
- 区财政局完善工作机制 提升保障能力
- 改革创新管理体制 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 深化国企改革 加快转型升级
- 说说什么是“金融脱媒”
- 斋堂镇开展餐饮场所安全检查
- 区国税局网上办税“双赢”效应凸显
- 上半年我区压减燃煤工作成效显著
- 区财政局完善预算管理体制机制
- 又到桃李芬芳时
- 大台街道与辖区单位“共建共创”
- S1线明年11月试运营
- 区民政局推动工作社会化
- 区环保局确保大气污染治理措施落实到位
- 镇村干部集中学习农村城市化管理
- “3查”模式延伸食药安全触角
- “食药安全知识角”进社区入村
- 还居民整洁的居住环境
我来医院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