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瞧见一位老汉在路边卖炊帚和扫炕笤帚。“老爷子,是您自己做的?”我问道。老汉很肯定:“那还错的了。”我拿起一把炊帚,“多少钱一把?”“两块钱,就挣个工夫钱。”老汉说。我又拿起一把笤帚,捏了捏,绑得挺匀称,也挺结实。
早年,老百姓家里扫地扫炕、刷锅洗碗,用的普遍是脱粒后的高粱穗(俗称落高粱)、黍子苗儿绑扎的笤帚、炊帚,而不是现在市场里卖的塑料等化工材料制作的那些用品。过去,农村生产队和自家自留地种的麦子、高粱、黍子、谷子熟了以后,人们都选些粗细差不多的秸秆、高粱穗、黍子苗儿,用麻线、细铁丝绑扎成笤帚、炊帚、坐垫、针线笸箩之类的,不光废物利用了,还省了钱。有的人还精挑细选一些比较直溜的高粱杆儿,晾到八九成干,做几个圆的方的盖帘,或者盛放窝头、烙饼、面条,或着当锅盖,很方便。
童年时有那么两三年,我家在河沟里、山坡上,也种过不大的三两片儿麦子、高粱、黍子啥的。当年种的高粱和黍子,就是很普通的那种。不过,高粱也有两种:一种是笨高粱,一种是黏高粱。脱粒后的红高粱穗,剪成30多公分长,用细铁丝绑上两三道儿,就是一把刷锅刷碗的炊帚;黏高粱穗就做成扫地、扫炕笤帚。成熟的黍子和谷子都是小米,区别是谷子没黏性,是普通小米;黍子有黏性,叫黄小米。成熟的黍子穗是散开的,也跟谷子一样“低头弯腰”,长势越好“腰”弯得越大。黍子苗儿做的扫炕笤帚,轻便柔软。黍子碾出来的小米,黄橙橙的,熬出来的粥不仅黏乎,还香喷喷的呢。黍子磨的面能做黏糕,可那年月老百姓不懂那么多美食,也买不着那么多黄小米。不知道别人,反正那时候我没吃过小枣、青红丝、白糖、豆沙做的黏糕。听说最多的是谁家女人坐月子,亲戚朋友、街坊四邻都送点儿小米、红糖,给生娃的女人熬些红糖小米粥喝。如果有谁送上几斤鸡蛋、排骨,那坐月子的女人真算有福气了。
人们早年所以都自己做笤帚、炊帚、盖帘等,除了经济不富裕之外,还有就是庄稼人勤快。以土地以种粮为生的庄稼人,不仅懂得“春种一粒粟”能解决吃穿等好多生活问题,还懂得废物利用,节俭过日子。他们通过劳动技能制作的笤帚、炊帚、针线笸箩、盖帘、坐垫、草帽等日常用品,不但满足了自家过日子的需要,对社会也是一大贡献。张栓柱
- 标题导航
- 我区召开第166次安保维稳例会
- 利用优势资源 推动地区发展
- 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建设水平
- 严格落实责任 坚决打赢硬仗
- 优化空间布局 带动产业发展
- 下大力气改善城乡环境
- 区人大常委会召开专题报告会
- 全区以奖代补“治”环境
- 区财政局完善工作机制 提升保障能力
- 改革创新管理体制 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 深化国企改革 加快转型升级
- 说说什么是“金融脱媒”
- 斋堂镇开展餐饮场所安全检查
- 区国税局网上办税“双赢”效应凸显
- 上半年我区压减燃煤工作成效显著
- 区财政局完善预算管理体制机制
- 又到桃李芬芳时
- 大台街道与辖区单位“共建共创”
- S1线明年11月试运营
- 区民政局推动工作社会化
- 区环保局确保大气污染治理措施落实到位
- 镇村干部集中学习农村城市化管理
- “3查”模式延伸食药安全触角
- “食药安全知识角”进社区入村
- 还居民整洁的居住环境
炊帚和笤帚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