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史佳怡)2015年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十二五”期间,我区妥善应对转型发展的严峻挑战,牢牢把握生态涵养功能定位,不断优化拓展区域空间布局,加快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2015年以来,我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坚持生态立区 提升环境水平
我区始终坚持生态立区战略,以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努力建设好首都西部生态屏障。
据悉,截至2015年底,全区林地面积达到了13.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分别为41.18%和64.27%;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40条,打造了龙泉湾等标志性水系景观。实施城子沟、黑河沟等5条排洪沟治理工程,形成了17.5公里的城市景观河道,门城地区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在重点景区、永定河及国道沿线连片种植玫瑰花、万寿菊等观赏性作物,山区百里画廊景观逐步显现。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通过五年努力,我区的生态环境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提升。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区增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加强了对经济发展方向的规划把控,强化对发展资源要素的统筹,加快绿色主导产业的培育,使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都得到了提高。
与此同时,面对土地资源稀缺、发展空间小的难题,我区大力实施棚改腾退、石龙扩区战略,腾出了城区15平方公里的产业发展空间;对236处废弃厂矿进行全面调查,整理出有条件建设用地近3平方公里;积极推进13家楼宇总部大厦56.5万平方米项目建设,长安街西延线、棚改地块、石龙五期、苛萝坨等三村、城子大街改造、潭柘寺镇等一批地块规划获批。石龙开发区自主总部等项目顺利推进,率先成为全市“多规合一”试点区县。
我区一方面强化政府资源筹备,有序推进城区和重点镇开发。累计完成经营性土地入市25宗,总供地面积273.7公顷,完成5平方公里的土地收储任务,蓄足了发展后劲。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协税护税工作机制,强化税源变化动态监控管理;加强政府性债务管控,建立了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按计划分年度偿还棚改借贷资金,累计偿还债务164.9亿元,有效控制了债务风险。并大力推进国企改制重组,近三年实现利税4.67亿元。
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石龙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招商引资、园区管理和企业服务职能统筹,优化园区环境,借力中关村优惠政策,加大招商选商力度,积极争取市级政策支持,实行自住型商品房入区企业优先选号,中铁公司、江泰保险等大税户落户我区,有力促进了税收稳定增长。并加快打造浅山区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带,妙峰奇石、西山艺境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建成。
此外,加快重点镇建设,不仅下大力气建设旅游景区,集成险村搬迁、生态移民、一事一议等政策,统筹推进精品旅游村建设和传统古村落传承与利用,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市场资源优势,撬动社会资金2.88亿元支持涉农项目发展,还通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对接优质社会资本,不断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实施了六批“富民系列”资金信托项目,惠及农户26000多人。
推进城乡建设 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一直以来,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我区转型发展的瓶颈。加强城乡建设管理是摆在我区面前的重要任务,也是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的必然要求。在“十二五”期间,我区着力在推进城乡建设管理方面下了大力气。
2015年,我区圆满完成了棚改收尾阶段1.3万户房屋拆迁腾退任务,新增100万平方米8个地块安置房建设项目全面开工,累计交付安置房约2.9万套,安置居民1.9万户,力争到2016年底基本完成棚改重点任务。
同时,围绕新城发展要求,我区制定了水资源利用、热力燃气、新城道路建设等规划,完成城子水厂扩建及中门寺、灰峪变电站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九龙路、黑山大街北延和采空棚户区改造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年再生水利用量达到500万立方米,新城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8万立方米,新城主路网总里程达到110.8公里,新城、重点镇居民用气比例达到了85%。
此外,我区还推出“五星四级”执法等创新做法;组建城乡环境管理工作委员会,从最薄弱环节入手,向乱倒垃圾渣土、露天烧烤、工地扬尘等“痼疾顽症”宣战,打响春季行动、夏季会战、秋冬提升环境整治战役。健全公园绿地、河湖养护长效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进行社会化运作,市容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向背街小巷和社区延伸。围绕建设美丽乡村持续改善村容村貌,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环境卫生在全市考评中位居郊区县前列。


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