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是地区公共服务的基本内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能够引领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2015年以来,区文委坚持“人人参与文化建设,人人共享文化成果”的惠民理念,注重实施文化提升战略,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为群众做好文化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丰富了区域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了文化发展的活力。
实施提升工程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升级”
建成181个数字影厅、148个文化广场、52个流动图书服务点、179个益民书屋、10个村级室外戏楼等这些都是我区2015年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而做出的成绩。
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年来,我区始终坚持“文游合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化,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挖旅游资源并发掘产业特色,推进旅游文化休闲产业蓬勃发展。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既提升了文化水平,还助推了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坐落在雁翅镇政府西北10公里处的黄土贵村就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村子之一——那是地处永定河南岸而又群峰环绕的一个小山村,既有古颜,又有新貌,生态优良,环境优美,适宜聚居,村民和谐。同时,由于黄土贵村群峰环列,植被繁茂,村民勤于劳作,所以村中长寿之人很多,黄土贵村又称为“长寿村”。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村落规模较小、民风淳朴而不善张扬等原因,一直“藏在深山人未识”。
有这么好的资源,如何利用起来呢?
“近年来,黄土贵村利用闲置院落打造“旅居农家”项目,本着‘以文化人’的原则,并根据村庄原有肌理,在不破坏村子本身格局的前提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仅保留了老房子的外观不变,对室内设施进行了装修改造,如今已有改造完成的包括三合院、四合院和部分闲置的房屋共有5套,在去年中秋、“十一”试运营期间入住率达到了100%。”黄土贵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李长栓笑着说道:“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客人都赞不绝口,都说这古色古香、充满着历史文化底蕴的氛围,仿佛穿越回到了古时候。”
当然,像黄土贵村一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的自然资源的村庄还有很多。为让尽可能多的村庄享受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提高地区“以文化人”治理水平,我区一方面积极统筹公共文化各类资源,一方面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满足群众及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尤其是搭建了地区特色文化与6家市属专业文艺院团的协作平台,引进了市级优秀文化资源,在柏峪主题剧场开展了由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为斋堂镇业余剧团提供专业指导、剧目创排的“结对子,种文化”文化帮扶活动,在继续实施“8+ 1”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引领提升了基层特色文化水平,共同推进文化共建共享。
另外,我区还积极筹建斋堂镇、人力社保局图书馆分馆,为多家企业、学校、部队设立诚信书架、流动图书配送点,并加强对农家书屋的统筹管理,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与此同时,区文化馆组织各类文化志愿者开展形式多样的“送福到家”——写春联、送春联活动,使文化服务模式得到不断创新。
我区在提高地区“以文化人”治理水平的基础上,下大力度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使我区文化事业加快步入到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四化建设”的新时代。我区在整合资源,加强综合文化站室、特色文化剧场建设的同时,还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示范作用,使公共文化阵地逐步优化。其中,重点协助东辛房街道做好石门营棚改新区文化中心设备配备,满足农民上楼后的文化需求。
为进一步促进文化室标准化建设,提升达标率,我区在有条件的镇街、村居中进行文化设施改扩建、设备配备等工作。据了解,49个村级文化室、东辛房街道3个数字文化图书室、25个标准化社区文化室完成了设备配备工作。
区文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以文化人”、“文游合一”的方式,使地区居民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以此来培育我区的文化个性与魅力,引领地区转型发展,从而使我区的吸引力、竞争力,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推动旅游文化休闲产业迈上新台阶。本报记者 史佳怡/文
吸引群众参与
提升志愿服务
在过去的一年中,区文委坚持“人人参与文化建设,人人共享文化成果”的惠民理念,全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2000余场,下乡下基层辅导演出70余场,进行星火、周末场、百姓周末大舞台公益演出600余场,夏日文化广场演出48场,以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亮点文化活动不断为群众搭建自我展示、自我娱乐的文化活动平台。
“参与人数10余万人次,我们希望通过开展这些活动真正把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坚持与百姓需求对接,让更多的区内群众享受到文化成果,同时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成为文艺志愿者,充实我们的文化队伍,提升我们的服务水平。”区文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我区已有群众业余文艺团队240余支,文化志愿者2300余人,这些基层文艺骨干成为了基层文化活动的主力军,保障了我区的偏远山区群众也能享受到基本文化服务。”
据介绍,区文委每年针对基层文化需求,会定期组织开展广场舞、电声乐队、音响师、京西太平鼓、非遗申报保护、图书管理、电影放映、“六型社区”文化组织员、市级文化组织员等各类文化技能培训,仅去年一年就培训相关人员1000余人次,并建立培训上岗制度,全面提高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为基层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积聚力量,提高水平。
爱好广场舞的孙大姐就是一位经过培训的区文化志愿者,她高兴地说,区文委在2015年充分发挥了文艺表演团体、文化场馆、文化艺站的作用,让她们这些文艺爱好者有了施展才能、交流经验的舞台。不管是夏日文化广场还是乡村大舞台,她都能够前去参与,让自己在享受舞蹈乐趣的同时,也为区里的老百姓送去欢乐。
除开辟演出平台、举办文艺活动外,区文委自2015年以来,把构建覆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作为百姓对文化需求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不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文化惠民根基,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区内文化活动。
据了解,区文委一方面加强综合文化站室、特色文化剧场建设。通过对镇街级文化站、村居级文化室、规范化社区、数字文化社区、特色文化主题剧场、村级室外戏楼的建设和资金投入,使地区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有所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环境逐步优化。另一方面整合公共资源,鼓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民防工程建设,发挥新建小区地下空间作用,充分利用地下室、车库、自行车棚等改建成文化阵地,通过共建、共享、共管模式,大大缓解了部分社区文化活动用房紧缺不足等问题。不断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为基层群众建造满意的、完备的、舒适的文化家园。
同时,区文委也在不断积极进行整合文化资源,延伸区级文化馆、图书馆、电影放映中心服务职能。数据显示,2015年期间,区文委为镇街、村居、机关、学校、部队、敬老院工地,更新、配送图书10000余册,放映数字电影10000场,获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和积极支持。
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区文委将继续开展图书借阅、电影放映、展览、培训、演出辅导、文化志愿服务做进村居、做进军营、做进企业、做进学校、做进工地,采取“菜单式”、“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特殊群体的惠民文化活动。吸引更多区内受众参与文化活动,不断强化文化队伍建设,提升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本报记者 贾彦颖/文
保护文化遗产塑造京西品牌
沿着永定河北京段一路走来,京西古道、斋堂故里、灵水古村……沿途的秀美风光,独特民风使我区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民俗艺术,在这一片原生态乐土上有了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区文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到我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塑造提升京西文化品牌的工作中。
为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第十个文化遗产日中,我区先后开展了围绕“走进身边的非遗文化”,区文委组织开展了“非遗宣传体验游”、“非遗宣传进村居”、“非遗宣传开放日”等系列活动,并邀请市民到龙泉镇琉璃渠村琉璃博物馆等地,体验浏览琉璃烧制技艺。
“每逢正月十五、十六,大台地区便会开展一年一度的千军台、庄户幡会。古朴的幡旗、震撼的鼓乐、欢快的花会展示了我区独特地域民俗文化遗产的魅力。”说起幡会就满脸笑容的周大姐告诉记者。
据了解,我区千军台、庄户幡会新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柏峪燕歌戏传承人陈永禄已通过北京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公示。大台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荣获了第七届“薪火相传——寻找文化遗产守护者”年度杰出团队称号。大峪二小被市文化局批准为2015年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
在塑造文化品牌方面,我区不断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借势西部西山文化带规划,在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弘扬工作的基础上,塑造并提升京西文化品牌。
如今,永定河文化节已经举办了近10年,成为了我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每年都吸引着数万群众前来观看,也成为了我区打造精品文化品牌的一个缩影。
区文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更好地塑造京西文化品牌,我区要全面提升永定河文化节的艺术水准,加强文艺精品的创作,开展多元化系列化文化推广,以彰显我区永定河文化魅力,促进区域文化元素与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合,从而塑造我区新的文化品牌,提升我区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古道客栈》围绕着京西古道展开,讲述了百余年来,我区百姓的生存与生活状态;《一面太平鼓》则通过鼓舞艺人的喜怒哀乐,将京西太平鼓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现得淋漓尽致。两部原创话剧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梳理了我区的沧桑历史,展现了京西的非遗特色,看完后,我觉得非常振奋人心。”观看过“情定永定河”第九届中国北京永定河文化节的张先生动情地告诉记者。
随着年复一年的经验积累,我区的永定河文化节已经从单纯的依托本土戏曲音乐资源,提升至汇聚京津冀三地河北梆子名家,集中演绎了永定河文化节展演周、京津冀特色梆子戏巡演、京津冀河北梆子名家名段演唱会、门头沟本土原创话剧《古道客栈》、《一面太平鼓》,原创声乐作品《永定河组歌》,摇滚音乐专场,并在其他区县开展了歌舞综艺等19场专业化高水准的精品演出,观众达到1.5万余人。促进了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推动了文化跨区域交流,发展和创新了河北梆子这一深受华北地区人民热爱的戏曲形式,使我区公共文化工作又上了一个台阶。
区文委表示,2016年,我区公共文化工作将继续本着优配置,整资源,推普及,创品牌,重服务,强宣传,促传递的工作思路,以增强文化优势,提升文化合力,加强文化流动,促进文化发展为目标,致力于打造更多的京西文化品牌,增加多样性文化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更好地促进我区文化旅游协调、融合、可持续发展。本报记者 李倩/文
创新文化惠民举措 打造文化服务品牌
——我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