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档案馆
走进门头沟区档案馆,你会看到那一页页档案卷宗,一幅幅档案照片,一盘盘档案影像资料,无一不记录着门头沟区源远流长的历史沿革,记录着老区人民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红色历史,记录着门头沟人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扎实足迹,记录着门头沟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
硬件设施不断完善
门头沟区档案馆属地级综合性国家档案馆,是本地区永久保管并提供利用档案的基地。
门头沟区档案馆最早成立于1960年3月,馆址设在门头沟区委院内。1980年9月,成立门头沟区档案科,实行科、馆一套机构两个牌子。1986年7月,成立门头沟区档案局,局馆合一,档案局(馆)楼在区委院内建成,面积为1633平方米,改善了当时档案的保管、利用等环境和条件。1998年4月,由档案局(馆)、区委党史办公室、区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三个单位合并成立门头沟区档案史志局。
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各界对档案利用的需求不断增加,按照国家档案局提出的档案馆建设的“四位一体”要求,2005年门头沟区政府投资兴建档案馆新馆。2006年9月,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面积为4651平方米,馆址在石龙北路31号。馆内不仅有档案资料库房、消毒室、档案和现行文件查阅接待大厅、档案培训教室等功能设施,还有档案特藏室、实物档案室、《翰墨兰台门头沟》、《城市记忆》等陈列设施,技防和消防设施完备,确保了馆藏档案的安全。
馆藏资源不断丰富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门头沟区档案馆形成了内容较为丰富、结构较为合理的馆藏体系。
截至2015年底,门头沟区档案馆馆藏有文书、科技、会计、声像、实物、名人6个门类的档案,145个全宗,89121卷,119347件,案卷排架长度954.80米,起止年代为清雍正三年(1725年)至2012年。其中,建国前档案305卷,建国后档案88816卷。馆藏图书资料共四大类17692册,馆藏照片档案60册4592张,数码照片档案1.9万张。
档案特藏室保存、收录和展示了各种馆藏档案珍品,如:雍正三年(1725年)的契约、中华民国时期的地契、宛平县人民政府印章和北京市第十六区人民政府印章、晋察冀边区行军小米证、宛平县完粮串票、门头沟民营矿窑分布图、毛泽东主席对我区黄安坨的批示,萧克将军的日常用品等我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留存的精品特色档案,其中,雍正三年(1725年)的契约档案为馆藏中年代最久远的档案。这些档案见证了门头沟久远的采煤历史,见证了我党带领老区人民进行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见证了老区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的不朽功勋。
实物档案室主要保存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图书典籍、宗教组织证章、地图等珍品实物档案。“十二五”期间,通过开展城市记忆工程、口述史录制、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实物征集等工作,征集到党的十八大的光盘、图书、报刊;城子地区棚户区照片光盘、方志、家谱、碑帖、拓片、图书以及《门头沟礼赞》书画长卷微缩版等具有时代意义的精品实物档案700件,编研成果1293册,文字史料15万余字。这些档案是门头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凭证。
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为群众提供查档服务,是区档案馆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为提高查档效率与准确率,档案馆陆续实施了“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为特殊人群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等一系列制度措施,截至目前,查档服务满意度达到100%。查档利用窗口被评为全区“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服务窗口”。“十二五”期间,档案利用共接待22154人次,调卷18984卷次。
自2008年被列为政府信息公开文件纸质查阅中心以来,区档案馆积极开展政府信息文件接收、群众咨询、接待、查阅工作。“十二五”期间,共接收政府信息公开文件4503份,接待查询319人次。
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大幅提高,“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185万元,数字化馆藏档案4万余卷,生成档案原文500万余页,档案数字化率达到馆藏总量的54.2%,成为首批北京市数字档案馆试点单位。
近年来,档案文化的传播力不断增强,档案编研部门利用馆藏资料编辑出版了《棚户区画册》、《永定的记忆》、《档案在我身边》、《棚户区档案》、《古村落档案》等大量档案编研资料,制作了《京华抗日战地行——门头沟篇》专题片,2016年升级改版区内刊物《门头沟档案》,等等,推出了一批档案编研精品。
近年来,通过加强与区属主流新闻媒体协作,提升档案局门户网站建设水平,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通政务公众号——“京西档案”,以北京市“档案馆日”、“国际档案日”为契机开展档案文化宣传活动等方式,形成了多视角、多层次档案宣传格局,使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受到档案文化的独特魅力。
宣教功能不断深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区档案馆积极履行“以史为鉴,资政育人”这一重要职能,相继推出了以门头沟区历史渊源、红色革命斗争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取得的主要成就来展示门头沟区历史进程发展脉络的《翰墨兰台门头沟》固定展,展示门头沟区在S1线周边拆迁、采空棚户区改造、永定河水岸经济建设和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的奋斗历程和丰硕成果的《保存城市记忆、感受档案魅力》图片展等,举办了《中国共产党在门头沟》、《抗日烽火巡展》、《奥运档案珍品展》、《京西碑刻拓片展》等20余个展览,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益;编辑出版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京西革命斗争史》丛书,拍摄了电教片《不朽的丰碑》,策划了“京西抗日战地行(红色之旅)”等活动,均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与好评。
自1997年以来,陆续被区委、区政府、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宣传部和中央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区委组织部等部门授予“门头沟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终身学习服务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单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基地”等称号。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史志工作提出的时代要求,“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是镌刻在档案馆匾额上永不磨灭的神圣职责。回顾过去沉积淀,展望未来再启航。随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档案事业走向了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站在历史和现实的新起点上,档案人的“中国梦”全面启航——努力追逐“档案资源多样化、档案利用便捷化、档案管理信息化、档案安全高效化”的档案中国梦,不断建设和完善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为建设门头沟区现代化生态新区做出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留下历史印记。① 历年来被授予的宣教基地和荣誉称号② 社会各界人士参观《翰墨兰台门头沟》等展厅③ 升级改版后的《门头沟档案》④ 宛平县人民政府印章和北京市第十六区人民政府印章相关链接1.“国际档案日”暨北京市“档案馆日”的来历
1948年6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成立了国际档案理事会,其宗旨是加强世界范围内档案机构的合作,共同致力于档案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2007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决定将国际档案理事会成立的这一天,即每年的6月9日作为“国际档案日”。
作为全世界档案工作者的共同节日,“国际档案日”不仅为世界的档案工作者推动本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而且也有助于推动社会公众认识档案和关注档案事业,让公众了解档案对个人切身利益和社会的长远价值,有助于加强档案工作的自身宣传,增强档案专业及档案专业组织的国际影响。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北京市档案局确定2009年10月16日为“北京市首届档案馆日”,之后从2013年开始,国家档案局决定,将每年的“国际档案日”与北京市“档案馆日”合二为一,开展上下联动的各级档案部门集中宣传活动,向社会公众宣传档案和档案工作,使人民群众感受档案的实际作用和文化魅力,体现档案“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特殊价值。
2.历届北京市“档案馆日”主题
2009年第一届档案馆日——到档案馆来,送你开启历史的钥匙2010年第二届档案馆日——追寻档案记忆,感受档案魅力2011年第三届档案馆日——档案为您服务2012年第四届档案馆日——弘扬档案文化、践行北京精神2013年第五届档案馆日——档案在你身边2014年第六届档案馆日——走进档案2015年第七届档案馆日——档案——与你相伴2016年第八届档案馆日——档案与民生
- 标题导航
- 我区539名考生迎战高考
- 我区启动涉农工程问题专项巡察
- 我区出台党风廉政建设巡察工作实施办法
- 区领导调研镇域开发及房屋征收等工作
- 区委理论中心组召开扩大学习会议
- 以修缮为前提 确保恢复原貌
- 高质高效完成区内民生工程
- 助老陪护队守护老人健康
- 让“问题少年”在同一片蓝天下成长
- 关注民间借贷“新变化”保护合法借贷关系
- 员工同意不缴保险,企业责任能否免除?
- 区工商分局调查一处养生会所
- 区城管局开展燃气安全专项执法月工作
- 区法院多措并举发挥文化建设引领作用
- 首个食堂食品安全自检室落成
- 区教委开展中小学生演讲活动
- 育园中学召开高考考前冲刺动员会
- 组织大班幼儿走进小学
- “三杯”竞赛展教师风采
- 大峪中学学生在大使馆里过“六一”
- 京煤总医院消化肿瘤科举办第二届京西肝病沙龙
- 区质监局开展夏季消防产品专项检查
- 区质监局举办仪表使用专题讲座
- 京煤总医院开展视力筛选仪测试
- 人才高速路
- 声明
记录历史 传承文明 服务社会 造福人民
热烈庆祝“国际档案日”暨北京市第八届“档案馆日”活动